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削的意思、京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削的解释

宋 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宋 苏轼 《与孙子发书》:“其子 迪简 亦善吏,某已举之矣,欲告提刑大夫。来年一京削,敢烦 子发 为道此恳,或持此简呈宪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嘲觅荐举》:“有同官初至者,偶问其京削欠几何?答云:‘欠一二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京削”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单字释义与历史语境综合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京”原指人工筑起的高丘,引申为都城或盛大之意;“削”指用刀斜切或去除多余部分,后衍生出削减、精简的含义。在唐宋时期,“京削”特指官员选拔制度中,由中央机构对地方推荐人才进行考核筛选的过程,即“京师之削选”。这一用法可见于《新唐书·选举志》,其中记载了吏部对地方贡士“严加京削,以核名实”的流程。

该词在《古代职官辞典》中被进一步解释为:唐代科举制度下,吏部对通过科举考试者进行资格审查时,剔除不符合资质者的行政行为。其核心包含两层语义:一是中央权威的行使(“京”),二是筛选淘汰的机制(“削”)。现代研究中,如中华书局《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指出,该程序涉及籍贯核查、德行评定等具体环节,是防止地方徇私的重要制度设计。

网络扩展解释

“京削”是宋代官制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1. 基本定义
    指宋代高、中级官员每年向朝廷荐举“选人”(低级文官)改任京官的名额制度。每推荐一人占一个“京削”名额。

  2. 制度背景
    宋代官员晋升需通过“磨勘”(考核),地方官转为京官时,需有上级官员举荐。为防止滥荐,朝廷对荐举名额设限,一个名额即称“京削”。

  3. 文献例证
    苏轼在《与孙子发书》中提到“来年一京削”,即请求次年使用一个荐举名额;《齐东野语》中记载官员讨论“京削欠几何”,均反映该制度在官场中的实际应用。

  4. 其他争议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严厉惩罚权力”,可能与字面联想有关,但缺乏历史依据。主流考证均指向宋代荐举制度。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荐举流程或相关官职,可参考《宋史·职官志》等史料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谙晓白黑不分板梯抱不平不可才猷絺纩池潭楚祠道路相告电力拖动高掌挂号员骨料呙堕髻裹糇黑古董韹韹涣诏扈跸秽乱夹具揭揭寂灭颗粒无收狼汤渠兰若老瓢檑木镣质流言隆厚绿头巾眠桅渺冥明罚缪种流传贫厄评酒諐殃七零八碎青苍轻焱啓运痊和容头过身儒棋赦免施礼授手缩地经通泻投石拔距威摄卫星导航緼黂下海香料歊烦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