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受箭傷,遂聞弓弦聲而驚惶。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襄城公鄭偉墓志銘》:“麋興鹿箭,雁落驚弦。” 清 黃遵憲 《雁》詩:“汝亦驚弦者,來歸過我廬。”參見“ 驚弓之鳥 ”。
“驚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本義來源
源自“驚弓之鳥”的典故,指曾被箭射傷的鳥,聽到弓弦聲便會驚慌失措。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提及。例如:
引申義
在文學作品中,也可比喻因受過創傷而對類似事物産生過度反應的心理狀态,如柳宗元詩句“一行歸雁慰驚弦”。
部分資料提到“驚弦”可形容音樂聲高亢激動,使弦樂器發出刺耳聲響。例如: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描述受驚、警惕的狀态,或借喻音樂的高亢情緒。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驚弦》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音樂聲的顫動、震動之意。詞義上可以形容音樂激動、動人。
《驚弦》這個詞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1個筆畫。
《驚弦》是一個中國傳統的文化詞彙,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對古琴樂器的描述。在繁體字中,「驚」的形狀稍有不同,為「驚」。
古時候,「驚弦」在漢字的寫法上有所差異。過去的寫法中,「弦」字是由「弓」和「玄」字組成,而「驚」字則由「心」和「巠」字組成。這種寫法是古代文人在古琴音樂中對樂器音響的描繪。
1. 聽到這首曲子,琴弦上的《驚弦》仿佛令人的心也一起顫動。
2. 演奏家的技巧将音符娴熟地呈現出《驚弦》的效果,使觀衆完全陶醉其中。
組詞:震驚、音弦、顫弦
近義詞:爆發、激動、動人
反義詞:平靜、冷靜、無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