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蓑衣的意思、蓑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蓑衣的解釋

[straw rain cape coat] 用棕榈皮編成的雨衣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 張志和《漁歌子》

詳細解釋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晉 葛洪 《抱樸子·鈞世》:“至於罽錦麗而且堅,未可謂之減於蓑衣。” 唐 劉禹錫 《插田歌》:“農婦白紵裙,農夫緑蓑衣。”《紅樓夢》第四五回:“一語未盡,隻見 寳玉 頭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峻青 《老水牛爺爺》:“實在是瞌睡不過了的時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一輔,閉一閉眼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蓑衣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蓑衣(拼音:suō yī)是一種傳統雨具,由不易腐爛的草(如蓑草)或棕榈皮編織而成,形似厚實的衣物,穿戴後可防雨防風。其名稱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詩經》中提到的“何蓑何笠”,表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

二、結構與功能

  1. 形制:通常分為上衣和下裙兩部分,便于勞動時活動,常與鬥笠搭配使用。
  2. 材質特性:棕片或蓑草具有天然防水性,且透氣性較好。
  3. 使用場景:廣泛用于農耕、漁獵等戶外勞作,尤其在江南、日本、越南等濕潤地區常見。

三、曆史與文化

  1. 文獻記載: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寫道“青箬笠,綠蓑衣”,展現了蓑衣與田園生活的緊密聯繫。
  2. 演變與衰落:20世紀70年代後,隨着化纖雨衣的普及,蓑衣逐漸退出日常生活。

四、制作工藝

傳統蓑衣制作需十多道工序,包括:

  1. 材料處理:棕片清洗、防腐、曬幹;
  2. 編織縫合:用棕樹葉纖維作線,手工縫制成衣;
  3. 細節加工:領口包邊、綴系帶和扣子。

五、文化意象

蓑衣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成為古詩中隱逸、農耕的象征。例如劉禹錫《插田歌》中“農夫綠蓑衣”,描繪了田園勞作場景。


注:如需更全面的曆史背景或制作步驟,可參考《詩經·小雅》《抱樸子》等古籍,或非遺技藝相關記錄。

網絡擴展解釋二

《蓑衣》的意思

《蓑衣》是指一種民間常用的雨衣,通常由葦葉、竹篾或稻草等材料制成。它輕便、方便攜帶,并且具有防水功能,特别適合用于雨天或濕地環境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的結構,可以将《蓑衣》拆分為“艹”、“衣”兩個部首。其中,“艹”表示植物,而“ 衣”則表示衣物。總共需要6個筆畫來書寫這個詞。

來源和繁體

《蓑衣》這個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小旻》:“ 有莘季路,有蓑衣之求之。” 後來,它逐漸流傳到民間,并成為一個常用詞彙。在繁體中,蓑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衣”字則在右邊加上一點“ 人" 形成衣字的繁體寫法“衤 ”。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蓑字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上面的一部分是“采”,下面的一部分是“禾”,中間的一部分是“虍”。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最終演變成了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那位農民穿着一件蓑衣在田地裡勞作。

2. 阿明用蓑衣遮擋住頭部,以防止雨水淋濕。

組詞

蓑衣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許多相關的詞彙,例如:

1. 蓑笠:既有蓑衣的防雨功能,又帶有帽子的一種防雨用具。

2. 蓑鞋:用蓑衣材料制成的鞋子。

3. 蓑草:制作蓑衣的材料之一,使用葦葉等植物。

近義詞

與《蓑衣》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雨衣”、“雨衣褲”、“雨披”等。它們都指的是一種可以起到防水作用的衣物。

反義詞

與《蓑衣》意思相反的詞彙是:“晴天”、“陽傘”,它們表示沒有雨水,無需使用蓑衣的天氣或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