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胙的意思、受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胙的解釋

接受胙肉。《左傳·僖公九年》“下拜登受” 晉 杜預 注:“拜堂下,受胙於堂上。”《舊唐書·樂志一》:“皇帝祭享酌酒、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大雩》:“旱甚乃大雩,皇帝躬禱昊天上帝於圜邱,不設鹵簿……不飲福受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受胙”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環節,指接受祭祀所用的胙肉(祭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受”指接受,“胙”特指祭祀時供奉神靈的肉食。合意為在祭祀儀式中,主祭者或參與者接受祭肉的行為。此儀式象征神賜福佑,《左傳》記載諸侯在宗廟祭祀後受胙以示神權認可。

  2. 曆史背景與儀式流程

    • 周代禮儀:受胙需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如《左傳·僖公九年》記載“拜堂下,受胙于堂上”,體現禮儀的莊重性。
    • 唐代規範:《舊唐書》提到皇帝祭祀時,受胙環節需配合《壽和》樂章的演奏。
    • 清代演變:昭梿《嘯亭續錄》記載,大雩(祈雨)祭祀中若逢嚴重幹旱,皇帝會簡化流程,取消受胙環節。
  3. 文化意義與功能
    受胙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政治象征。通過分享祭肉,強化了“君權神授”觀念和宗族紐帶。如帝王将祭肉分賜臣屬,既表達恩寵,也暗示權力合法性。

  4. 相關延伸
    “胙”作為祭品,需選用特定牲畜(如牛、羊),且分部位代表不同寓意,如《禮記》載“胙之俎,升肩、臂、臑、肫、胳”。受胙後,祭肉常被分食或用于占卜吉兇。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與禮儀制度,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儀軌,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受胙

受胙(shòu zhuó),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接受賞賜或禮物,表示被人所恩惠、賜予。這個詞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受”和“胙”。受為主看偏旁,表示接受或被賜予的意思;胙則為後面的偏旁,表示祭祀中分給神靈或祖先的食物。

受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會舉辦祭祀活動,祈求神靈或祖先的保佑和恩賜,其中就包括将食物供奉給神靈。而受胙就指的是人們接受到這些供奉食物的意義。這個詞也常常用來形容接受别人的賞賜或禮物,表達對别人的感激之情。

在繁體字中,受胙的寫法為「受胾」,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受胙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受」,其中的「」是表示祭器的意思,也用于祭祀活動的描述。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受胙的例句:

1. 感謝您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非常受胙。

2. 他被對方的慷慨贊助所受胙,感到非常感激。

與受胙相關的組詞有:受賞、受禮、受恩。

與受胙近義的詞語有:受寵、蒙受、受惠。

與受胙相反的詞語有:施與、贈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