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et]∶指彗星
(2) 迷信的人認為出現掃帚星就會發生災禍。所以也用掃帚星來罵被認為帶來災禍的人 [calamity]
亦作“ 掃箒星 ”。彗星的俗稱。前人迷信彗星現為不祥之兆,因用作詈語。 明 黃溥 《閑山今古錄》:“彗星如洗箒狀,微見於西方,至酉刻以後漸長如掃箒,人呼曰‘掃箒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七回:“你這個小賤人,命帶掃帚星!進門不到一年,先掃死了丈夫,再把公公的差使掃掉了。” 張天翼 《萬仞約》三:“娘的,都是你這個掃帚星害人!”
“掃帚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掃帚星”是彗星的俗稱。彗星由彗核、彗發和彗尾組成,當接近太陽時,彗尾受太陽輻射作用形成雲霧狀長尾,形似掃帚,故得此名。中國古代最早記載彗星可追溯至公元前613年。
民間傳說中,“掃帚星”與姜子牙的前妻馬氏相關。相傳姜子牙封神時,馬氏因糾纏不休被封為“掃帚星”,象征黴運。
該詞融合了科學觀察與民俗文化,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彗星結構或傳說細節,可參考天文學資料或《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
《掃帚星》是一個比喻性詞彙,指的是在人們打掃房間時,意外地掃到的塵土和垃圾。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件或事物在一場本來平靜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并引起麻煩、困擾或混亂。
拆分部首和筆畫:掃(手)+ 巾(夫)+ 星(日),總共17個筆畫。
來源:《掃帚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朝文學家吳自牧的《快雪時晴瓦舍記》一書中。在這本書中,他用這個詞形容主人公清理庭院時發現了陌生的物體,由于是用掃帚掃出來的,所以稱之為掃帚星。
繁體:掃帚星。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人們因為使用的字體和寫法的改變,有時候會有不同的寫法。對于《掃帚星》,在古時候有些人會将“掃”字的“手”字旁寫成舊字體的“戶”字旁。
例句:
1. 昨天我碰到一個不速之客,真是一個真正的掃帚星。
2. 那個意外的事件完全是一個意外的掃帚星。
組詞:掃地、掃除、星星、星光。
近義詞:麻煩之源、意外事件、突發狀況。
反義詞:平靜、安甯、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