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鞭的意思、笞鞭的詳細解釋
笞鞭的解釋
拷打。 漢 劉向 《列女傳·漢孝平王後》:“自 劉氏 廢,常稱疾不朝會, 莽 敬憚哀傷,意欲嫁之,令立國将軍 孫建世 子 豫 将醫往問疾,後大怒,笞鞭旁侍禦,因廢疾,不肯起, 莽 遂不敢強也。” 清 陸嵩 《鬻兒行》:“是兒親生不論價,但願小過休笞鞭。”
詞語分解
- 笞的解釋 笞 ī 用鞭杖或竹闆打:鞭笞。 古代用竹闆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笞刑。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專業解析
笞鞭,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漢字組成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古代的一種刑罰方式或體罰工具。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笞鞭(chī biān)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笞 (chī): 本義指用竹闆、荊條等抽打人的脊背或臀腿。《說文解字》釋為“擊也”,即擊打之意。在古代,特指一種用竹闆或小荊條責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稱為“笞刑”,是古代“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之外或後世演變中常見的較輕身體刑。
- 鞭 (biān): 本義指驅使牲畜的皮條,引申為用皮條做成的刑具。《說文解字》釋為“驅也”。作為刑具,“鞭”通常指用皮制成的長條,用于抽打。
- 合義: “笞鞭”合稱,泛指用竹闆、荊條或皮鞭等工具進行的抽打。其核心含義側重于用竹木或皮制的刑具抽打人體,作為一種懲罰或體罰的手段。它既可以指具體的刑罰(如笞刑),也可以指一般的體罰行為。
-
曆史背景與法律應用:
- 笞刑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秦、漢時期已有廣泛使用,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笞刑一度成為替代刑(如替代斬左趾等),但初期執行過重。後世曆代法典(如《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将笞刑列為正式刑罰,通常用于相對輕微的犯罪。笞刑的執行工具、部位和數量曆代有所不同,但“笞”和“鞭”作為刑具的代表常被提及或并稱。例如,《漢書·刑法志》記載了笞刑的演變。笞鞭作為刑罰的執行方式,是古代法制中身體刑的體現。
-
引申與比喻義:
- 在現代漢語中,“笞鞭”一詞已基本不再用于指代實際的刑罰(因現代法律已廢除肉刑),但其形象仍保留在語言中。
- 可用于比喻嚴厲的批評、督促或精神上的鞭策。例如,“曆史的笞鞭”意指曆史教訓的嚴厲警示。
“笞鞭”一詞,從漢語詞典角度看,其核心含義是指使用竹闆、荊條或皮鞭等工具抽打人體以實施懲罰或體罰。它深刻關聯于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尤其是笞刑),是古代身體刑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現代語境下,其實際體罰的含義淡化,更多地用于比喻嚴厲的督促或警示。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中對“笞”、“鞭”及“笞刑”等相關詞條的解釋綜合而來。
- 曆史背景部分參考了中國法制史通識,如《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著)、《唐律疏議》等文獻中關于古代刑罰制度的論述。漢代笞刑演變可參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
網絡擴展解釋
“笞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笞鞭”指用鞭子或竹闆等工具進行拷打,表示嚴厲的懲罰或責罵。該詞由“笞”(用竹闆、荊條擊打)和“鞭”(鞭子)組成,強調通過體罰實施懲戒。
二、詳細解釋
- 詞源與構成
“笞”本義為用竹闆或荊條擊打(《說文解字》),而“鞭”指鞭子,合起來引申為通過暴力手段實施懲罰。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刑罰或嚴厲的責罰行為,如漢代劉向《列女傳》記載的“笞鞭旁侍禦”事件。
三、文獻例證
- 曆史記載:漢平帝王後因拒絕改嫁,曾“笞鞭旁侍禦”以示抗議(《列女傳·漢孝平王後》)。
- 詩歌引用:清代陸嵩《鬻兒行》中“但願小過休笞鞭”,表達對體罰的控訴。
四、相關詞語
- 近義詞:鞭笞、拷打、杖責。
- 關聯概念:笞刑(古代刑罰之一,以竹闆責打身體)。
五、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笞鞭”一詞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成語中,強調對嚴厲懲罰的比喻性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列女傳》《說文解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報告期八相本務鼈令庇覆不稼不穑镵鍼城栅徹悟齒殲馳軍俦匹磁羅經當成調饪對句焚銷公劉挂絲鼓筝紅缸花奶奶火伏将帶荊榛踑坐看家本事老婆心類編掄捆麥行蒙揜檷枸密谂莫辨楮葉盤鼓皮袋纰謬品流辟強青闼窮達柔甲删存商山少文省放沈壓使弼事局水芝欹器順信套括特選退素頑查相于夏政谿刻犀顱玉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