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急速颠覆、失敗。《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颠,厚味寔臘毒。” 晉 張悛 《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 漢高 ﹞親與 項羽 對争存亡,逮 羽 之死,臨哭其喪……且暴興疾颠,禮之若舊,殘戮之屍,乃以公葬。” 宋 王安石 《辭免司空表》之二:“寵靈覃被,危厲增加,位高疾颠,力少任重。”
(2).瘋癫。 唐 陸龜蒙 《樵人十詠·樵叟》:“不知冠蓋好,但信煙霞活。富貴如疾颠,吾從老巖穴。”
“疾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急速變化或突然轉折
由“疾”(迅速)和“颠”(翻轉、變化)組成,形容事物變化極快且出人意料。例如:“局勢疾颠,原本的勝局瞬間逆轉。”
急速颠覆或失敗
源自《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颠”,指身居高位者容易迅速垮台。如王安石曾用“位高疾颠”警示高位風險。
瘋癫狀态
在部分文獻中引申為精神失常,但此用法較少見。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如需完整文獻案例,可參考《國語》或王安石相關著作。
《疾颠》(jí diān)這個詞彙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在小說中,林黛玉曾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疾”意為快速或激烈,“颠”則表示翻轉或翻倒。因此,“疾颠”一詞可解釋為激烈的心情翻騰或快速變化的情緒。
根據《康熙字典》,《辭源》等字典,可以得出拆分【疾(矢旁+疒)】和【颠(顔首+山)】兩個部首。其中,【疾】的筆畫數為5,【颠】的筆畫數為13。
“疾颠”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吳敬梓所著的小說《儒林外史》中,後被納入《紅樓夢》這部清代文學巨著。這個詞彙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使它的意義逐漸擴大,并開始被人們用于形容一些特定的情感和心理狀态。
繁體字“疾顛”保留了原詞的意義和拼寫方式,唯一區别在于“颠”字的字形古樸而傳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疾颠的字形稍有變化。以《康熙字典》為例,可以發現“颠”字在古代寫作“顛”,而“疾”字則基本保持不變。
1. 她的情緒疾颠,讓我無法預測她接下來會做什麼。
2. 這個角色在電影中的表演疾颠多變,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組詞:疾跑、疾病、疾苦、颠簸、颠覆、颠沛流離。
近義詞:起伏、波動、變化、動蕩。
反義詞:穩定、平靜、安穩、沉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