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荆荼”。指 春秋 时的 楚国 和 舒国 。 舒 在今 安徽省 庐江县 境内,时为 楚 之与国,故连称。《诗·鲁颂·閟宫》:“ 戎 狄 是膺, 荆 舒 是惩。” 郑玄 笺:“ 僖公 与 齐桓 举义兵,北当 戎 与 狄 ,南艾 荆 及羣 舒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自《诗》、《书》称 三代 ‘ 戎 狄 是膺, 荆 荼 是徵’, 齐桓 越 燕 伐 山戎 , 武灵王 以区区 赵 服单于。” 司马贞 索隐:“荼,音舒。” 宋 苏轼 《和赠羊长史》诗:“犹当距 杨 墨 ,稍欲惩 荆 舒 。” 章炳麟 《说林上》:“观 桓 文 之斩 孤竹 ,挞 荆 舒 ,非峒谷之小蛮夷也。”
“荆舒”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区分:
指春秋时期的楚国与舒国
“荆”即楚国别称,“舒”为周代分封的偃姓小国,位于今安徽省庐江县境内。两国地理位置相近,舒国长期依附于楚国,故常被连称为“荆舒”。
古典文献中的引用
《史记》等史书沿用此称,强调楚国与舒国的政治军事关联,如“荆荼是徵”(“荼”为“舒”的异写)。
部分词典提及“荆舒”可形容人端庄美丽,融合“荆”的刚正坚韧与“舒”的优雅舒展特质。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佐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荆舒》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荆指的是荆条,舒指的是舒展、放松。综合起来,荆舒表示荆条舒展放松的意思。
荆的部首是艸(草字头部),总笔画数为9;舒的部首是舌,总笔画数为6。
《荆舒》一词源自《楚辞·九章·东篱》一篇诗作。
繁体字 "荊舒" 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 "荆舒" 的写法和现在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区别。
1. 他缓缓地将躺椅往后一倾,舒展了一下身体,感受到了荆舒的舒适。
2. 那片荆条舒展开来,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荆心、舒服、荆条、放松、舒展
宽心、舒适、安逸、自在、轻松
紧张、拘束、不安、繁忙、压抑
表决补遗茶园抽刀断水雌雌爨具大哗大荒落俸料风木含悲風容凤阳傅彩负盘扶疏拊翼贡输公厅寒埃贺楼剪荷包静嘿金璞金篆酒鎗科级恳慤客堂朗清流芳后世流氛柳烟癧疡风没了收门童茗花秘算牌使篷脚迁蹇乾烈前搜潜研入木三分设簴升魄沈济石城汤池石础鮛鲔疏香死贼炭火铜镘文贩卧雪五牲孝悌下气怡声谐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