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寇、叛賊。《三國志·吳志·陸抗傳》:“ 抗 敕 江陵 督 張鹹 作大堰遏水,漸漬平中,以絶寇叛。”
“寇叛”是由“寇”和“叛”組成的複合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寇叛”指敵寇與叛賊的結合體,即同時包含外來的侵略者和内部的背叛者。例如《三國志·吳志·陸抗傳》提到“以絶寇叛”,意為通過治水工程斷絕敵寇和叛賊的侵擾。
單字分解
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内外雙重威脅的曆史場景,如戰争或動亂時期的外敵入侵與内部叛亂并存的情況。例如在軍事策略中,“防寇叛”可能指同時抵禦外敵和鎮壓内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章節或《說文解字》對單字的注解。
《寇叛》是指古代中國的一種社會現象,指的是土地貧瘠、社會動蕩時期,農民為了生存而反抗當權者或進行搶劫、掠奪等非法活動。
《寇叛》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攵”,其中“宀”表示“宛”字旁,而“攵”表示“攴”字旁。這兩個部首分别代表着“室内”的意思和表示“打擊”的意思。《寇叛》一詞總共由15個筆畫組成。
《寇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多出現在曆史文獻和古代小說中。它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寇叛」,與簡體中文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在古時候,《寇叛》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
1. 那個時代正是盜賊橫行,各地頻頻發生寇叛之事。
2. 貧困的農民為了抵抗壓迫和不公正對待,選擇了寇叛作為手段。
1. 寇匪:形容邪惡的盜賊。
2. 叛亂:反抗統治者或當權者的行為。
3. 寇掠:指寇夜的掠奪和搶劫行為。
近義詞:叛亂、暴動、叛變
反義詞:忠誠、穩定、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