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譏刺批判鄙陋庸俗的風氣。 漢 王充 《論衡·别通》:“上自 黃帝 ,下至 秦 漢 ,治國肥家之術,刺世譏俗之言,備矣。” 晉 葛洪 《抱樸子·應嘲》:“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節之書;不交於世,而作譏俗救生之論。”《南史·隱逸傳序》:“若夫 陶潛 之徒,或仕不求聞,退不譏俗,或全身幽履,服道儒門。”
“譏俗”是一個漢語成語,由“譏”(諷刺、嘲笑)和“俗”(低俗、庸俗)組合而成,意為諷刺或批判社會中低俗、不文明的風氣或言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論衡》《抱樸子》等典籍。
譏俗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表示對某種行為、言論或風俗習慣等普遍認為低俗或不雅的事物進行嘲笑或批評。它可以作為名詞或動詞使用,具有貶義的含義。
譏俗這個詞的部首是讠(讠字形的一部分),在《康熙字典》中列為言的異體字。根據簡化字規定,讠部首也可以寫作讧。譏俗的總筆畫數為16。
譏俗一詞的來源比較早,最早見于《墨子·修身篇》:“言笑輕薄,譏俗此者也。”在繁體字中,譏俗的寫法為譏俗。
在古代漢字中,譏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如“譏玉”、“譏肉”等。這些變化可能是針對具體語境或個别作者的個人偏好而産生的。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展示譏俗這個詞的用法:
1. 他經常譏俗别人的穿着打扮,但自己卻毫無修養。
2. 這種低級的笑話實在是太譏俗了,我不想再聽了。
3. 即使是在社交場合,我們也應該避免使用譏俗的語言或舉止。
譏笑、譏諷、俗氣、低俗、粗俗
近義詞:嘲笑、戲弄、嘲諷、諷刺
反義詞:贊揚、贊美、高雅、文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