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侯的意思、賢侯的詳細解釋
賢侯的解釋
對有德位者的敬稱。 三國 魏 邯鄲淳 《贈吳處玄詩》:“見養賢侯,於今四祀。” 唐 權德輿 《武公神道碑銘》:“中朝名卿大夫,四方賢侯通人,多與公為道義之交。”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驿裡相逢》:“盛德感賢侯,相逢信非偶。” 清 全祖望 《新會張明府惕庵以予将去粵有諸生無福之歎》詩:“孤負賢侯屬望奢,幾時帶草盡開花。”
詞語分解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 侯的解釋 侯 ó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侯門。公侯。封侯。諸侯。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間的尊稱。 姓。 侯 ò 〔閩侯〕地名,在中國福建省。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賢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對有德行和地位的人表達敬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詞義:指代兼具道德修養和社會地位的尊貴人物,通常用于敬稱德才兼備的官員或貴族。
- 拼音:存在讀音差異,多數文獻标注為xián hóu(如漢典),但部分來源标注為xián hòu(如查字典),可能與方言或曆史音變有關。
曆史用例
- 三國時期:邯鄲淳在《贈吳處玄詩》中寫道“見養賢侯,於今四祀”,表達對賢明君主的尊崇。
- 唐代:權德輿《武公神道碑銘》提及“四方賢侯通人”,指與武公交往的德高望重之士。
- 明代:戲曲《鳴鳳記》用“盛德感賢侯”形容品德高尚的官員。
注意事項
- 語境適用:該詞屬于古典敬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
- 讀音争議:建議優先采用xián hóu(“侯”作爵位時讀hóu),但需結合具體文本背景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賢侯的意思
《賢侯》指的是有德行和才能的統治者或官員。他們具備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領導才能,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做出積極的貢獻。
部首和筆畫
《賢侯》的部首是貝字旁,即“貝”,表示財富、財産的意義。它的拼音是“bèi”。
《賢侯》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及繁體
《賢侯》這個詞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化,出現在古代的典籍和文獻中,用來形容受人尊敬的領導者。
繁體字為「賢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結構有所差異,「賢侯」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的變化有待進一步考證。
例句
1. 這位賢侯治理國家有方,為人民謀福祉。
2. 他被封為賢侯,表示對他高度的贊揚和認可。
組詞
1. 賢能:指有才能和智慧的人。
2. 賢良:形容品德優秀的人。
近義詞
賢士、賢人、賢者
反義詞
昏侯、愚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