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賢侯的意思、賢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賢侯的解釋

對有德位者的敬稱。 三國 魏 邯鄲淳 《贈吳處玄詩》:“見養賢侯,於今四祀。” 唐 權德輿 《武公神道碑銘》:“中朝名卿大夫,四方賢侯通人,多與公為道義之交。”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驿裡相逢》:“盛德感賢侯,相逢信非偶。” 清 全祖望 《新會張明府惕庵以予将去粵有諸生無福之歎》詩:“孤負賢侯屬望奢,幾時帶草盡開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賢侯是漢語中對品德高尚、政績卓著的地方長官或諸侯的尊稱,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賢(xián)

    指德行出衆、才能卓越。《說文解字》釋為“多才也”,引申為仁善、明理。如《周禮》中“以賢制爵”強調以德行定爵位。

  2. 侯(hóu)

    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後泛指地方統治者或州郡長官。《禮記·王制》載:“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其中“伯”“帥”皆可稱“侯”。

合成詞“賢侯”即強調統治者兼具德行與治績,常見于文獻中對良吏的褒揚。


二、曆史語義與用法

  1. 先秦至漢代

    多指分封制下有德行的諸侯。如《詩經·魯頌·泮水》贊魯僖公:“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鄭玄箋注稱其為“賢侯”。

  2. 唐宋以降

    詞義擴展至州郡長官。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賢侯辟士禮從容,莫戀泉聲問所從”,此處“賢侯”即稱頌地方官郭氏。

  3. 文學中的典型形象

    如《三國演義》中劉備任豫州牧時,百姓稱其“劉豫州賢侯”,凸顯其仁政愛民之德(來源:毛宗崗評本《三國演義》)。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賢明的侯爵或州郡長官。舊時對地方長官的敬稱。”(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第10卷第49頁)

  2. 《古代漢語詞典》

    釋為:“有才德的諸侯。後亦用以尊稱州郡長官。”(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3年版,第1672頁)


四、現代用法

今雖無“侯”之爵位,但“賢侯”一詞仍用于曆史語境或文學創作,喻指清廉有為的官員。如地方志中常見“古之賢侯”類比當代良吏,延續其文化内涵。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均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賢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對有德行和地位的人表達敬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用例

  1. 三國時期:邯鄲淳在《贈吳處玄詩》中寫道“見養賢侯,於今四祀”,表達對賢明君主的尊崇。
  2. 唐代:權德輿《武公神道碑銘》提及“四方賢侯通人”,指與武公交往的德高望重之士。
  3. 明代:戲曲《鳴鳳記》用“盛德感賢侯”形容品德高尚的官員。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傍薄包龍圖崩湍别軍不均操張承贽創業史楮火待聘耽翫電位差東府堆砌繁音促節飛蛋風花夫牌改姓易代訽嘩裹腳布海溝黃鹂留驩躍簡敬鉸接較量計不反顧疾笃襟兒金绶可想而知拉買賣浪蕊馬蘭頭納合炮杖啪塌撲酒潛涉全策全甲融徹鋭達散樗商兌山光聲律審音仕路試片侍行通帶銅駝草莽王卒瓦磚溫泔清瑕玷向往小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