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女子谒見人時所送的禮物。《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
“女贽”是古代禮儀文化中的專有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女贽”指古代女子初次拜見尊長或重要人物時攜帶的見面禮。根據《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記載,其内容通常為榛子、栗子、棗子、幹肉(“榛栗棗脩”)。這類禮物象征恭敬與誠意,且符合當時對女性禮物的規範要求。
性别差異
與“男贽”(玉帛、禽鳥等貴重物品)不同,女贽以食物為主,體現古代社會對男女社會角色的劃分:男性禮物強調身份象征,女性禮物則側重家庭生活相關的實用性。
禮儀功能
贽禮是周代“六禮”之一,通過禮物形制區分等級,如《周禮》記載“以禽作六贽,以等諸臣”。女贽的樸素選擇,既符合“告虔”(表達虔誠)的禮儀目的,也暗含對女性德行的期許。
曆史演變
先秦時期贽禮普遍,後世逐漸簡化,但“執贽”作為社交禮儀的核心意義(如表達尊重、建立關系)仍被保留,類似今日拜訪長輩攜帶禮物的習俗。
更詳細的曆史文獻記載可查看《左傳》《周禮》等典籍,或參考語言學詞典對“贽”字的解讀。
女贽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古代受人差遣進貢的女子,也可以用來形容女性為了滿足他人的要求而被利用或犧牲的狀态。
女贽的部首是女字的部首女(nǚ),筆畫數為6畫。
女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進貢制度,贽義為進貢。女贽即指被差遣進貢的女子,以表示對外交的禮物或獻給君主的珍寶等。女贽在繁體中為「女贄」。
在古時候,女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符合女字的基本結構和贽義的含義。由于古代字體和字形有所演變,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已經逐漸淡出現代漢字的使用。
1. 他以女贽的身份被送到了高級官員的府邸。
2. 她為了滿足丈夫的要求,成了一個女贽。
女贽的組詞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拼接,如女贽者、女贽世家等。
女贽的近義詞可能有:婢女、奴婢、侍女等,反義詞可能有:嬌貴、脫貧、自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