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屎尿 ”。糞和尿。《莊子·知北遊》:“﹝道﹞在屎溺。”《百喻經·為王負機喻》:“髮毛爪齒,屎尿不淨,不以為丑。”《法苑珠林》卷四:“衆生在其中住,所有屎尿流出海中,以是因緣,其水醎苦不堪飲食。”《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卻也不可小看了這個懶驢子:假如你無論怎麼樣想着法兒逼他上磨,他是一個勁兒的屎溺多。”
“屎溺”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從詞義、出處及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莊子·知北遊》:
莊子在與東郭子的對話中提出“道在屎溺”,強調“道”存在于萬物之中,甚至包括最卑微的事物,以此闡明道的普遍性。原文片段:
東郭子問:“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在蝼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哲學内涵:莊子通過“屎溺”這一意象,打破人們對“道”的崇高化想象,主張萬物平等的哲學觀。
佛教典籍:
明清小說:
《兒女英雄傳》等作品用“屎溺多”形容懶惰之人,帶有俚語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莊子》中的哲學思想,可參考的詳細解析。
「屎溺」是指排洩物和尿液************。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污穢不潔的狀态,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粗俗低劣的言行。
「屎溺」的拆分部首是「屍」和「水」,其中「屍」表示人體,「水」表示液體。
「屎溺」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屎溺」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早在《爾雅》一書中就有記載。在繁體字中,「屎溺」的寫法為「屎溺」。
在古代漢字中,「屎溺」可以寫作「謹靖」。這種寫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和碑刻。
1. 他的言談舉止簡直就像是一潭屎溺。
2. 這間公共廁所常年不清潔,裡面彌漫着一股濃郁的屎溺味。
屎坑、排屎、尿溺、便溺。
近義詞:糞便、大便。
反義詞:清潔、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