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讴歌頌揚。 唐 權德輿 《洪州西山風雨池記》:“以 黃 韓 篤厚之化,化是 吳 楚 剽輕之俗,裡閭之間,謌誦相聞。”
“謌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謌誦(拼音:gē sòng)指讴歌、頌揚,常用于表達對人物、功績或美德的贊美。
唐代權德輿在《洪州西山風雨池記》中寫道:“裡閭之間,謌誦相聞”,描述百姓間傳頌美德的景象。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結合字義與文獻,“謌誦”強調通過語言或詩歌形式表達對事物的贊美,兼具情感傳遞與文化傳播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洪州西山風雨池記》等唐代文獻。
《謌誦》是一個漢字,意思是指以謌謋的方式朗誦、吟誦或歌唱。它是一個動詞,表示以特定的節奏、音調,流暢地演唱或朗誦文辭。
《謌誦》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
它的總共有20畫,其中第一畫是點,剩下的19畫是由筆劃組成的。
《謌誦》是一個由言字旁和佩部組成的漢字。 言字旁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佩部表示音樂領域。
《謌誦》的繁體字是「謌誦」。繁體字是在簡化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它的筆畫較多,形狀比較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據了解,古時候的「謌誦」字寫作「蓋甬」,其中用到了不同的部首和結構。
1. 他以謌謋的方式獨特地謌誦了一首古詩。
2. 在音樂會上,歌手們以充滿激情的謌誦征服了觀衆。
1. 謌誦者:指具備謌誦能力并能夠執行謌誦的人。
2. 謌誦藝術:指将謌誦技巧與藝術表演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1. 吟誦:指以特定的節奏、音調朗誦或歌唱文辭。
2. 指誦:指以比較固定的節奏和音調進行誦讀。
默讀:指不發聲地閱讀或默念文字,不涉及聲音表達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