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正國家。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惟君天資聰叡,明德顯融,統任上将,匡國弭難。” 明 無名氏 《玉環記·韋臯浔真》:“ 李晟 舉賢匡國,乃臣子之忠誠;旌善賞功,乃朝廷之大典。”
匡國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匡”與“國”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匡正國家、扶助國政,具有鮮明的政治倫理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述:
匡正國政
指糾正國家政策的失誤,輔佐君主或朝廷使國家回歸正道。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0頁 “匡”字條目
例:《後漢書·荀彧傳》載“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内英俊鹹宗焉。斯實匡時弼國之器。”
挽救國家危亡
強調在國家面臨内憂外患時力挽狂瀾,穩定社稷。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23頁 “匡”字釋義
例:唐代杜牧《感懷詩》:“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恥?艱極泰循來,元和聖天子。…… 匡國豈無術,賊臣終玩兵。”
匡(kuāng)
本義為“方正”“糾正”,《說文解字》釋為“飲器,筥也”,後引申為“端正”“扶助”。如“匡正”(糾正偏差)、“匡救”(挽救危局)。
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五
國(guó)
古作“國”,指諸侯封地、疆域,後泛指政權或統治實體。《周禮》有“以佐王治邦國”之說,強調政治實體屬性。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78頁
“匡國”承載儒家“兼濟天下”的士人理想,常見于曆史文獻描述賢臣良将的功績,如:
該詞亦與成語“匡時濟世”(挽救時局,救濟世人)意義相通,凸顯對國家責任的擔當。
來源:《中國倫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第三章“士人精神”
“匡國”是兼具行動指向與道德高度的曆史詞彙,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文化背景需結合經典史籍與思想史研究。
“匡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āng guó,其核心含義是“匡正國家”,即通過努力糾正國家政治、恢複社會秩序的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匡國”既是曆史文獻中的治理理念,也是現代文化中對國家責任的象征。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敗膏本鋪柄朝波幅波濤裁雲翦水藏垢納污廁屋柴虒乘務員寵旌廚宰錯儀畫制代哭點視廳冬底鬥酒雙柑躲匿風能鋒旗脯羞高峰憨戲黑半還淳反素戒箍饑火赆遺颽風狂海庫司栗駭淩侪陋劣陸畜緑篠牦旄黴天寐魇镆铘黏着力盤空譜叙潛移默運敲磨青祇穹嶺荛子石舫使指松耳踏蹻通時合變推美托骥蛙黾違式違質烏行五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