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 of one's wits] 害怕緊張,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把我吓得驚慌失措
同“ 驚惶失措 ”。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一章:“ 郭祥 他們乘勢一陣猛打,驚慌失措的敵人已經忘了抵抗,隻顧往坦克上亂爬。”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九:“我們若是驚慌失措,必然要動搖軍心。”
“驚慌失措”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在遇到突發狀況或危險時,因極度慌張而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應對的狀态。以下從詞義、結構、近反義詞及使用場景進行詳細解析:
1. 詞義解析
2. 結構特征 作為聯合式成語,“驚慌”與“失措”為并列關系,共同強化慌亂無措的狀态,類似結構的成語還有“手忙腳亂”“心慌意亂”。
3. 近義對比
4. 反義參照
5. 使用場景
▲ 注意:該詞多含貶義,但用于文學描寫時可客觀體現人物真實反應,如《紅樓夢》中丫鬟撞破私情時的慌亂表現。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情感色彩。
《驚慌失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因突發事件或意外情況而感到非常惶恐、慌亂而失去自控能力。
《驚慌失措》這個詞的部首拆分是:心(xīn)+ 彳(chì)+ 失(shī)+ 口(kǒu)。其中,心為“忄”的變體,代表心理狀态;彳代表走路;失代表失去;口代表人。
根據《康熙字典》,《驚慌失措》的總筆畫數為24筆。
《驚慌失措》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出自《世說新語·察世章》,形容人在面對突發情況時緊張慌亂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驚慌失措》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一般采用繁體字。所以,除了在繁體中保持不變外,《驚慌失措》也沒有古代不同的寫法。
他聽到火警鈴響,立刻驚慌失措地沖出辦公室。
在考試時,她突然忘記了所有的答案,感到十分驚慌失措。
1. 驚恐失措:形容人在驚恐中失去自控能力。
2. 驚懼失措:形容人在驚懼中慌亂不知所措。
3. 驚慌萬狀:形容人們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慌亂情景。
1. 惶恐不安:形容人因害怕或不安而感到惶恐。
2. 慌亂失措:形容人在慌亂中不知所措。
3. 恐慌逃竄:形容人在恐慌中急忙逃離。
鎮定自若:形容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保持冷靜從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