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方常住的意思、十方常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方常住的解釋

佛教語。四種常住之一。謂接待往來僧人的寺院。亦稱廟産等物品。見《行事鈔》卷中之一。《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四方。”《水浒傳》第六回:“我這裡是個非細去處。隻因是十方常住,被一個雲遊和尚,引着一個道人,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及病起往訪,則寺中無是二僧。或曰古佛現化;或曰十方常住,來往如雲,萍水偶逢,已飛錫他往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方常住是佛教術語,指屬于十方僧衆共有、不可分割的寺院資産或供養物資。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1. 詞義分解與所有權性質

    • 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象征一切方位、一切處所,引申為所有僧衆、十方世界。
    • 常住:意為恒常存在、永續不變之物。在寺院語境下,特指歸屬僧團集體所有、供僧團日常使用及未來僧衆共享的固定財産(如田産、房舍)和消耗物資(如米糧、衣物)。
    • 因此,“十方常住”強調這些資産非屬個人或某一特定群體,而是十方三世一切僧衆共有共享的恒常産業,任何僧人都無權私自處置或據為己有。其本質是僧團的公有、共産制度。
  2. 與“現前常住”的區别

    佛教寺院資産常分為兩類:

    • 十方常住(物):如倉庫中的糧食、庫房中的衣物等未進行分配、可供十方僧衆共同受用的儲備物資。
    • 現前常住(物):指已分配到當前居住在該寺院僧人手中,供其個人使用的物資(如已分發到僧房中的食物、日用品)。

      兩者雖同屬僧團公有,但“十方常住”更強調其未分配狀态和普適性,而“現前常住”則指已分配至當前僧團成員的部分。

  3. 戒律意義與重要性

    在佛教戒律(尤其是《四分律》《百丈清規》等)中,“十方常住物”被視為極其神聖不可侵犯。

    • 盜用十方常住物被視為重罪(“五逆罪”之一),因其侵犯對象是十方一切僧寶,罪過遠大于盜取個人或現前僧團之物。
    • 其管理、分配和使用有嚴格規定,需由僧團集體決議或委托執事僧(如庫頭、監院)依規執行,确保公平供養十方僧衆,維系僧團和合與佛法長久住世。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十方常住”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十方常住是佛教中“四種常住”之一,指為十方往來僧人提供居住的寺院,也包含寺院所屬的廟産、物資等。這類寺院具有公共屬性,資源由十方僧衆共享,而非歸屬于特定僧團或個人。


二、詞義拆解

  1. 十方
    指佛教中的十個方位: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加上“上”“下”,象征佛法遍及一切空間,無所不在。

  2. 常住
    梵語中意為“永恒存在”,在佛教語境中引申為寺院、僧團及其固定資産,強調其延續性和公共性。


三、分類與用途

根據佛教典籍《行事鈔》及的補充,常住分為:


四、文獻與實例


五、延伸含義

在佛教哲學中,“十方常住”也隱喻佛陀法身的普遍性,即佛法超越時空限制,遍及十方世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寺院制度或佛教術語分類,可參考《行事鈔》等典籍,或查閱、5、6的原始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草百貨剝面皮八佾邊備碧胫蠶沙讒箭襯衣大别單絲不成綫到頭低級獨志訛本防除奉教封網工業挂曆故侯瓜谹言慌張勢煞畫所話中有話火燒祆廟兼珍甲子積寇金齑玉脍濟竅飄風績紹砍大山攔阻樂翁嗹嘍瞵眈樓棼妙術麋膠目擊道存睦睦南子旁沿槃郁烹熬磞頭貧無立錐之地起度秋鲭全稱沙泉是古水下宿兵素瓷填榜提要鈎玄屯據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