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色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诀》:“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緋红,用银朱紫花合……荆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标合。”
“荆褐”是一个传统颜色名称,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荆褐指一种由特定材料混合而成的褐黄色调,属于古代服饰或器物调色体系中的颜色分类。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写像诀》,其中记载:“荆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标合。”。这表明其制作需将白色颜料(粉)与槐花提取的黄色、矿物颜料螺青(蓝绿色)及土黄混合。
颜色特征
从成分推测,荆褐可能呈现灰褐或黄褐色调,兼具槐花的暖黄与螺青的冷灰质感,属于低饱和度的复合色,适用于传统绘画或织物染色。
应用场景
根据文献记载,这类颜色多用于服饰、器物或绘画领域,属于古代工匠调色体系中的实用色名,反映了当时对自然材料调色的精细化认知。
注:当前释义主要基于陶宗仪《辍耕录》记载,现代色彩体系中已无直接对应的标准色名。
《荆褐》(jīng hè)是指衣服粗糙、质朴、不华丽。形容人生活俭朴,不事浮华。
《荆褐》的拆分部首为“艸”和“衣”,分别表示植物和衣服。整个字共有12画。
《荆褐》一词最初出现在《论语·阳货》篇中:“君子怀归,小人怀不得,荆褐而不正。”意为君子心怀归乡之情,而小人却不能怀有这种情感,尽管他们穿着粗糙的衣服,却没有高尚的品行。
繁体字为「荊褐」。
古代汉字的写法并非固定不变,因此《荆褐》的古代写法有多种变体。其中一种古代写法是「荊:茂也,杖上有毛。」、「褐:衣也,上下相属。」说明了荆褐两字的形义。
他一身荆褐的衣服,却展现出了一种质朴而厚重的气质。
荆棘(jīng jí):指多刺的野生植物。
褐色(hè sè):指暗红褐色。
素朴(sù pǔ):指纯朴、真实。形容人或事物本质简单明了。
田园(tián yuán):指自然、宁静、质朴的农村生活。
华丽(huá lì):指华美、富丽堂皇。形容艳丽的外表或装饰。
奢华(shē huá):指极为奢侈、豪华。形容浪费和铺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