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兵的意思、宂兵的詳細解釋
宂兵的解釋
亦作“冗兵”。龐雜疲弱的軍隊。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食貨》:“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萬餘。”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是月,嚴奸民販貨出 緬 之禁,汰 滇 宂兵,議改 曲潯 、 楚姚 、 永北 三鎮為副将,改定營制,於大兵事竣後行。”
詞語分解
- 宂的解釋 宂 ǒ 同“冗”。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專業解析
“宂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宂”和“兵”的古義進行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
宂 (rǒng):
- 本義為“閑散、多餘”。《說文解字》釋為“散也”。引申義包括:
- 閑散的: 指無固定職事或無所事事的狀态。
- 多餘的、繁雜的: 指超出需要或累贅的部分。
- 繁忙、瑣碎: 由繁雜引申而來,指事務瑣碎繁忙(此義後多寫作“冗”)。
- 在“宂兵”一詞中,“宂”主要取“閑散的、多餘的”之意。詳見《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或《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兵 (bīng):
- 本義指“兵器、武器”。《說文解字》釋為“械也”。主要引申義包括:
- 士兵、軍隊: 持兵器作戰的人或集體。
- 軍事、戰争: 與武力沖突相關的事務。
- 用兵器殺傷: 作為動詞使用。
- 在“宂兵”一詞中,“兵”指“士兵、兵員”。詳見《漢語大字典》或《漢語大詞典》。
二、複合詞“宂兵”釋義
“宂兵”作為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
- 閑散無用的士兵。 指那些沒有實際作戰任務、缺乏訓練、耗費糧饷卻無益于國防或戰鬥力的兵員。
- 多餘冗贅的兵員。 指超出實際軍事需求、造成財政負擔或管理困難的兵員。
三、語境與用法
“宂兵”一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讨論軍事制度、財政負擔或改革措施的奏議、史書中。它常用來批評軍隊中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耗費巨大的現象。例如,古人可能建議“裁汰宂兵”,即裁減閑散多餘的士兵,以節省開支、提高軍隊戰鬥力。
引用參考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字典》(第2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普及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古文字形義參考《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宂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解釋
- 詞義:亦作“冗兵”,指龐雜疲弱的軍隊。這裡的“宂”通“冗”,表示多餘、閑散,與“兵”組合後特指軍隊中人員冗餘、戰鬥力低下的狀态。
曆史背景與用法
- 蘇轼的“三宂”論:宋代蘇轼曾提出“為政在去三宂”,即“冗官、冗兵、冗費”,其中“冗兵”指軍隊規模臃腫卻缺乏戰鬥力,成為國家財政負擔。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政治弊端,強調軍隊管理不善導緻的效率低下問題。
補充說明
- 字形與讀音:“宂”拼音為rǒng,與“冗”同音同義;“兵”讀作bīng,本義為兵器或士兵。
- 常見誤解:部分資料提到“宂”有“秘密”之意,但結合曆史文獻和主流解釋,此處應取“冗雜”之義。
示例參考
- 如《新唐書》中“江淮鋭兵”與“宂兵”形成對比,突顯後者疲弱的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宂”的字源或“兵”的詳細釋義,可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晻晻罷出白面郎班師北毳貶奪步後塵鸧鹒側修倡呼愁辛刺規鬥龍舟恩星诰令挂履廣柑谷梁果馬鹖雞冠合要黃绮寰球毀服節幡旌異緊急措施金蘭契搢挺窘懼積雪草羁押絶交書據掌款陳六戎履約馬阮命令拿敗内疚餪女前注請示棄取軀軆容身戎禦肉芽潤改赦命身價百倍收口守盟樞衡蜀桐素車白馬挑精五雀相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