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医称 汉 代以前的方剂。《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6*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按《汉书·艺文志》所载各书多已不传,后指《素问》、《灵枢》和 汉 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亦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 马嗣明 , 河内 人。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莫不咸诵。”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唐慎微 , 蜀州 晋原 人,世为医,深于经方。”《新华月报》1961年第3期:“祖国医学中又有经方派、时方派的区别。”
(2).指《素问》、《灵枢》和 汉 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亦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经方汉语 快速查询。
“经方”是中医术语,其含义在历史演变和学术讨论中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具体解释如下:
狭义经方
主要指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方剂,这类方剂药味少(通常3-8味)、配伍严谨、疗效确切,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广义经方
可包含以下三类:
经方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占重要地位,因其疗效显著且易于标准化,常用于治疗外感病、内科杂症等。例如:
经方的核心是“经典”与“经验”的结合,狭义以张仲景方为代表,广义则涵盖更广泛的经典方剂体系。其生命力源于严谨的组方逻辑和可验证的临床效果,是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基石。
《经方》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中医药学中的方剂经典。它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经方”的“经”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纟”,表示与纺织有关,右边是“十”,表示数目。总共有11画;“方”字由四个部首构成,左边是“方”,中间是“亻”,表示人,右边是“聿”,象征书写,下面是“一”,表示一笔。总共有12画。
《经方》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医学文献体系。经方流传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领域。
“经方”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經方」。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经方”字在书写时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和意义并无太大变化。
1. 《神农本草经方》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2. 研究《经方》对于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经方学、经方医、经方药、经方研究、经方方剂等。
方剂经典、方书、医方、方药经典。
非方经典、非经方、非方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