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動;震動。警,通“ 驚 ”。《史記·樂毅列傳》:“尊寵 樂毅 以警動於 燕 齊 。”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罵胥詩對》:“ 福唐 張道人 ,多與人言偈,語人禍福如 徐神公 言《法華》,既過無不神驗者,然亦時有戲劇警動小人者。”
“警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驚動、震動,其中“警”在此處為通假字,通“驚”(即“驚”的假借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史記·樂毅列傳》
“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解讀:趙國厚待樂毅(封為“望諸君”),以此震懾燕國和齊國,使其産生警惕。
宋代何薳《春渚紀聞》
“時有戲劇警動小人者。”
解讀:用戲劇化的言行警示或震懾普通人。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案例或現代應用場景,可提供更多上下文進行探讨。
警動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警動表示警覺和激動的意思。作為一個動詞詞組,它指的是感到警覺并且因此而激動起來的狀态。
警字的部首是言,拆分後可以表示有關言語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6。
動字的部首是雲,拆分後可以表示雲彩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9。
警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它最初描繪的是口中發出的聲音、言語的樣子,後來演變為表示警戒和警覺的意義。
動字則表示事物的變化和運動。由于當時以雲朵為代表,表達了雲彩的移動和變化。
繁體字“警”和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警字的寫法與今天略有不同,變體包括“敬”和“警”形組合等。
動字的古代寫法也有所不同,變體包括“憅”和“洞”形組合等。
1. 他聽到突然的吵鬧聲後,警動起來,準備查看發生了什麼。
2. 在這個緊要關頭,他的神經都處于警動狀态,全身都充滿了力量。
警覺、警告、警戒、警察、警報、警示。
警覺、戒備、警惕、警戒。
冷靜、沉着、平靜、安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