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吏。 漢 代特指低于縣丞、縣尉的三老、亭長等。《漢書·武帝紀》:“少吏犯禁。” 顔師古 注引 文穎 曰:“少吏,小吏也。”
“少吏”是中國古代(尤其是漢代)對低級官吏的稱謂,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少吏指官秩較低的小吏,漢代特指低于縣丞、縣尉的三老、亭長等。其官秩通常在百石以下,包括“鬥食”(月俸十一斛)和“佐史”(月俸八斛)等級别。
《漢書·武帝紀》記載:“少吏犯禁”,文穎注:“少吏,小吏也。”,說明漢代已明确将官吏分為“長吏”和“少吏”兩類。此外,“吏”在廣義上指代官員,但“少”在此強調其職位低微,而非年齡(部分文獻中“少”可能隱含年輕之意,但非核心定義)。
少吏的選拔多從本地人中産生,熟悉地方事務,但晉升空間有限,是維系基層治理的重要角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少吏》一詞是指年輕的官員或低級官吏的意思。在古代中國,年輕的人通常被稱為少年,而少年出仕官府後被稱為少吏。
《少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小”,表示意思是小的、年輕的;右邊的部首是“口”,表示意思是人的嘴。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7畫。
《少吏》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用來描述年輕的官員或低級官吏。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少吏」。
在古代,「少吏」的寫法可能因地域和曆史時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在漢朝時期可能寫作「少吏」,而在唐朝時期可能寫作「少吏」。
1. 他是一位年輕的少吏,擁有出色的才華。
2. 這個部門的少吏們要嚴格遵守紀律。
年少、官吏、少年、年輕、官員
年輕官員、年少官員、年輕吏員、年少吏員
老吏、高級官員、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