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ert] 無邊的沙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 王維《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唐·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指我國西北部一帶的廣大沙漠地區。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遂陵 高闕 ,下 雞鹿 ,經磧鹵,絶大漠。” 唐 王維 《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 陸遊 《夜泊水村》詩:“老子猶堪絶大漠,諸君何至泣 新亭 。” 艾青 《北方》詩:“我們的祖先,帶領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這大漠的黃昏裡。”
大漠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豐富意象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廣闊無邊的沙漠或荒漠地帶。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地理特征三方面詳細闡釋:
基本定義
指面積遼闊、人煙稀少的沙石荒漠。《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大漠”即“大沙漠”,強調其地域的荒涼與廣闊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240頁。
語義延伸
古代文獻中常借指北方或西北邊塞的荒漠化區域。《漢語大詞典》釋為“指我國西北部一帶的廣大沙漠地區”,隱含地理方位與文化邊界意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543頁。
蒼涼與雄渾的審美符號
古典詩詞中,“大漠”常與“孤煙”“長河”并置(如王維《使至塞上》),塑造蒼茫、壯美的意境,象征自然的宏大與人類的渺小。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卷,第98頁。
邊塞與征戰的代名詞
在唐代邊塞詩中,“大漠”頻繁出現(如高適《燕歌行》),成為艱苦戍邊、戰争悲壯的典型場景,承載家國情懷與曆史記憶。
來源: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第176頁。
特指東亞至中亞荒漠帶
地理學中,“大漠”常具體指代包括蒙古戈壁、塔克拉瑪幹沙漠等在内的幹旱區。《中國地理百科》界定其為“北緯35°–50°、東經75°–120°的連續沙質荒漠”。
來源:《中國地理百科·荒漠戈壁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7頁。
生态特征描述
現代地理文獻強調其“降水稀少(年降水量<250mm)、植被稀疏、晝夜溫差大”的極端環境屬性,與“沙漠”“戈壁”存在交叉但更突出規模性。
來源:趙濟《中國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5頁。
“大漠”既是地理實體名詞,也是文化意象符號。其權威釋義需結合詞典定義、文學象征及科學描述,三者共同構建了該詞在漢語中的多維内涵。
“大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大漠”指無邊的沙漠或廣袤的戈壁地區,強調荒涼、遼闊的自然景觀。例如唐代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李賀《馬詩》中“大漠沙如雪”,均以沙漠意象烘托邊塞意境。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地理分布或詩詞引用,可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不伏水土層出疊見常典乘車寵數初等春官試倒着倒植大長日子傎倒刁天決地抵欺動兵堵心紡磚凡下分似光私冠群觀者如市故椟恢闳回極接站羁局禁裡刻珉羸瘵亮眼六相輪磨論籑馬八六馬耳春風滿目荊榛拟托捧土清玄親納三鹿郡公聲訊台視含事由說千道萬死鬭宿積所處速速堂筵彤精挽舟卒踠足微芒寤合鮮飙相飯翔泳先人後己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