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事大吉”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án shì dà j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事情結束或東西徹底毀壞、失敗,多含貶義。例如形容草率應付、敷衍了事的行為,或表達對結果不滿的态度。
貶義用法:
通常用于描述事情以不圓滿、不徹底的方式結束,或事物徹底毀壞。
例如:提到《雍正劍俠圖》中“還了就完事大吉了”帶有諷刺意味,暗指對方輕描淡寫地應付問題。
王朔在作品中曾用“但我不是一個衣食無憂就完事大吉的人”表達對敷衍态度的否定。
中性用法(罕見):
個别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事情圓滿完成”,但此用法缺乏廣泛認可,主流仍以貶義為主。
“上級發來文件,絕不能照本宣科,等因奉此一番就完事大吉。”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漢典、詩詞名句網等權威來源。
《完事大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都圓滿完成,沒有遺憾或差錯,帶有慶祝和祝福的意味。
《完事大吉》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頭,指與宇結構相似的字),士(士字頭,指與吉結構相似的字)和口(口字頭,指與大結構相似的字)。它的筆畫數是11畫。
《完事大吉》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文獻《漢書·元帝紀》中,用來誇贊一個人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和圓滿。
《完事大吉》的繁體字為「完事大吉」。
在古代,「完事大吉」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些不同。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沒有标準化,因此可能有一些差異。
他的畢業論文通過了評審,可以說是完事大吉。
組詞:完美、完善、完美無缺。
近義詞:圓滿、順利、大功告成。
反義詞:悔事未竟、未完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