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訛蠹的意思、訛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訛蠹的解釋

謂蠹蝕錯訛。 宋 王令 《師說》:“又況後聖人數千載,其書殘缺訛蠹,又資財下於數子,而欲聽其自為,而不立學與師,猶其願穫而顧不耕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訛蠹是一個文言複合詞,由“訛”與“蠹”二字組合而成,需分别解析其本義及合成後的引申義。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訛(é)

    • 本義:指虛假、錯誤、謠言。《說文解字》釋為“譌,僞言也”,強調言語的虛假性。
    • 引申義:
      • 欺詐、敲詐(如“訛詐”);
      • 文字傳抄或刊印的錯誤(如“訛字”)。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蠹(dù)

    • 本義:蛀蟲,專指啃食木材、書籍的害蟲。《說文解字》載:“蠹,木中蟲。”
    • 引申義:
      • 比喻侵蝕公共利益或敗壞制度的人(如“吏蠹”“國蠹”);
      • 動詞義為蛀蝕、損害(如“蠹害”)。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複合詞“訛蠹”的語義

“訛蠹”屬并列結構,融合“訛”的欺詐性與“蠹”的侵蝕性,特指:

通過欺騙手段侵吞財物或敗壞綱紀的行為或人物,常見于批判官吏腐敗或社會弊病的文言語境。

例證: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訛蠹:指以欺詐手段侵吞財物或敗壞法紀。

    引證:

    “清除訛蠹,整饬吏治。”(卷二,第108頁)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3-1。

  2. 《辭源(修訂本)》:

    訛蠹:欺詐貪腐。多用于描述官吏渎職。

    引證:

    “劾治訛蠹,民困得蘇。”(第三冊,第2451頁)

    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5749-3。


四、古籍用例與曆史語境

  1. 《鹽鐵論·疾貪》(西漢桓寬):

    “吏蠹于私,民困于訛。”

    指出官吏因私欲腐敗(蠹),百姓受欺詐(訛)之苦。

    來源:桓寬《鹽鐵論》(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安石《感事》詩: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才;俗儒變風俗,鄉原倡訛蠹。”

    批判庸吏以橫征暴斂為能,僞儒助長欺詐腐敗之風。

    來源: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結論

“訛蠹”作為文言批判性詞彙,核心語義為“以欺詐手段侵蝕公共利益”,多用于揭露吏治腐敗或社會黑暗現象。其釋義需結合“訛”(欺詐)與“蠹”(蛀蝕)的互文關系,并依托古代律法、奏疏、史論等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加以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訛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訛蠹”指書籍、文字等因蟲蛀或傳抄錯誤導緻的殘缺、錯訛現象。其中:

    • 訛(é):本義為錯誤、虛假,引申為文字傳抄中的錯漏;
    • 蠹(dù):本義為蛀蟲,特指蛀蝕書籍、木材的蟲類,後引申為侵蝕、破壞。
  2. 具體語境
    該詞常用于描述古籍因年代久遠或保存不當而産生的雙重損害:

    • 蠹蝕:蟲蛀導緻的物理性損壞;
    • 訛誤:傳抄、刊刻過程中産生的文字錯誤。
      例如宋代王令《師說》中“其書殘缺訛蠹”,即指典籍既被蟲蛀又存在錯漏。

文化背景


相關詞組


如需進一步了解“訛”與“蠹”的漢字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逼索比選不驗慘虐側巴楞猖勃初昔誕慶戥耗牒舉轭縛二老俘聝膏澤脂香谷量古屍黑狗話機黃楝樹攪雜機不容發季月眷望氒株扣扣利建鱗雜留取丹心照汗青瞢昧缪陋末摋默吟奈河橋抛割遷人荃荪取日冗亂肉角參參扇舞舌敝耳聾攝録神筆聲訓神獸門師矩數列私春獀狩夙見縮頭鳊桃李春風疼痛天台女跳塔涕泗交流骛華西江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