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惊而伤悼。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无识之徒,忽然逆战,前旌未举,即自披猖。惊悼之情,弥以伤惻。”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彼世俗之私己兮,每自予於曲全。中变溃而失故兮,有惊悼而汍澜。”《明史·秦从龙传》:“寻病卒,年七十。 太祖 惊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惊悼而归舍。”
“惊悼”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惊悼”由“惊”和“悼”两字组成: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体现其情感强度:
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见于严肃场合或历史题材创作中,需注意语境适配性。例如:“听闻挚友猝然离世,众人无不惊悼。”
通过以上分析,可更精准地理解“惊悼”的深层情感与适用情境。
《惊悼》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惊”表示震惊、惊讶,而“悼”表示哀悼、悲痛。
《惊悼》的部首拆分为:“心”和“欠”,其中“心”是“惊”的部首,而“欠”是“悼”的部首。根据部首的不同,可以找到相关的笔画数:「惊」有11画,而「悼」有12画。
《惊悼》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它的起源,但可以推测它应该是在古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但根据对古代文字文献的研究,可以得知《惊悼》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古代可能用一种称为“篆书”的字体书写,但具体的写法我们无法确定。
1. 听到这个消息,他惊悼不已。
2. 在丧失亲人后,她长时间地陷入深深的惊悼之中。
组词:
- 惊愕:表示非常惊讶、震惊。
- 悼词:表示悼念或哀悼的文字或言辞。
近义词:
- 惊讶:表示对事物不可预料或突然改变的感到意外。
- 哀悼:表示对死者表示悲痛和悲伤。
反义词:
- 幸福:表示快乐和满足的状态。
- 欢快:表示愉快、开心的情绪。
《惊悼》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以表达惊讶和悲痛的意思。部首拆分为“心”和“欠”,并且根据部首可以知道笔画数分别是11画和12画。这个词的来源和繁体字写法与现代汉字相同。在古代,它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字体书写方式。在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正确地应用这个词。另外,还提供了一些与《惊悼》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