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ventful]∶事故或事變多的
多事之秋
(2) [interfering]∶幹涉别人的事
你不必多他的事
(3) [meddlesome]∶做多餘的或不應該做的事
他總愛多事
(1).多事故;多事變。《莊子·天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漢書·平帝紀》:“分界郡國所屬,罷置改易,天下多事,吏不能紀。” 唐 韓愈 《與馮宿論文書》:“近 李翺 從僕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家貧多事,未能卒其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地理》:“今朝廷命帥,舉 利 益 二路以付之。萬一中國多事,姦雄恃險,無以分制。” 清 黃遵憲 《二十初度》詩:“堕地添丁日,時平萬戶春。我生遂多事,臣壯不如人。”
(2).做多餘的事,做不應該做的事。《莊子·漁父》:“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 唐 張鷟 《遊仙窟》:“無情明月,故故臨窗;多事春風,時時動帳。” 宋 蘇轼 《徐州謝上表》:“知臣者謂臣愛君,不知臣者謂臣多事。”《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是天生這等一個多事的人。” 茅盾 《子夜》七:“他聽出了 屠維嶽 這番話的背後的意思是在說他這一來乃是多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釋義,“多事”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指變故或事故頻發 多用于描述社會、曆史階段的動蕩,如“多事之秋”。該用法可追溯至《莊子·天地》中的“富則多事”及《漢書·平帝紀》的“天下多事”,現代常見于對複雜局勢的概括。
二、指幹涉他人事務 含貶義,形容人過度參與本無需介入的事情。例如“這是别人的家事,你不必多事”,近義詞為“多管閑事”。方言中潮汕話等也常用此義。
三、指做多餘或不必要的事 例如“文件已自動保存,不必多此一舉去點擊保存”,強調行為冗餘性。此用法在口語中較常見,如例句“他總愛多事,惹是非”。
補充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自《莊子》、漢代典籍及現代漢語詞典,具體語境需結合使用場景判斷。完整釋義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查字典等來源。
多事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事情繁多,多災多難,或者指一個人喜歡管閑事,善于幹涉他人事務。
多事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5。
多事為概括中國古代官制的術語,指地方官的一種職務名稱,相當于現在的行政事務,故而引申為事情繁多,多災多難的意思。
多事的繁體字為「多勢」。
古代多事的字形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1. 他最近一直過得很糟糕,事業上遇到了很多多事。
2. 這個人喜歡多事,老是管閑事。
多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各種組詞,比如多事之秋、多事之春、多事之夏等,表示各個季節中事情繁多的意思。
多事的近義詞包括多災多難、多磨難、多維煩惱等。
多事的反義詞包括少事、甯靜、安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