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覆杅 ”。倒置的盂。喻穩固、安定。《韓詩外傳》卷九:“君子之居也,綏如安裘,晏如覆杅。”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下震慴,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 唐 張說 《開元正曆握乾符頌》:“四海有覆盂之安。” 宋 王禹偁 《拟留侯與四皓書》:“既而革 秦 之暴,纂 堯 之緒,定覆盂之固,成垂拱之風。”
“覆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yú(注音:ㄈㄨˋ ㄩˊ),其核心含義是“倒置的盂(容器)”,比喻事物穩固、安定,不可動搖。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盂”是古代盛液體的敞口容器,“覆盂”即倒扣的盂。由于盂底寬大且倒置後不易傾倒,故引申為“安穩如山” 的象征。
比喻意義
多用于形容國家、政權或局勢的穩固,如《漢書·東方朔傳》中“安于覆盂”即指天下安定如倒置的盂,不可動搖。
典籍來源
用法擴展
宋代王禹偁《拟留侯與四皓書》以“定覆盂之固”比喻政權的長治久安,可見其逐漸成為文學中的經典意象。
古文例句
《漢書》:“聖帝流德……安于覆盂。”
此處以覆盂形容漢朝統治的穩固性。
現代用法
可用于描述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穩定狀态,如“經濟形勢如覆盂般堅實”。
英文中可譯為“as stable as an upturned basin”,強調穩固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韓詩外傳》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覆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用作動詞,表示将碗或盆翻倒。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覀和皿,其中覀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覆蓋",皿是另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盆、碗"。
根據《康熙字典》,《覆盂》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而在繁體字中,覆盂的寫法依然保留下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比如在篆刻或隸書中,寫成"覆盜"或"覆魚"。字形演變後,字體也逐漸熟悉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覆盂》這個詞的例句:
與《覆盂》相關的一些詞彙有:
與《覆盂》意義相反的詞彙是:
綜上所述,《覆盂》是一個表示将碗或盆翻倒的詞彙,拆分部首為覀和皿,源自古漢語,繁體字寫法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古代漢字寫法有些差異,但在字形演變中,字體逐漸熟悉化。與《覆盂》相關的詞彙包括覆、倒、翻等,而與其意義相反的詞彙有正、扣、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