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于 唐 。鑿石為柱,上覆以蓋,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經咒于上。其制式由 印度 的幢形變化而來。 唐 李玫 《異聞實錄》卷一:“ 開元 中, 明皇 與 楊妃 建此寺,立經幢。”《隸續·漢王稚子二阙畫象》 宋 洪適 釋:“ 西州 所存 漢 人墓闕,其石方數尺,間有闕者,上琢樓屋為蓋,如今寺觀中經幢。”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他最有興趣的,是經幢石刻。因此整部日記,幾乎有一半篇幅,記的是購買經幢,考訂經幢。”
經幢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種石刻建築,兼具宗教與藝術價值,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析:
經幢是佛教密宗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的石刻形式,通常由幢頂、幢身、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幢身常刻有《陀羅尼經》等密宗經文、佛像或咒文,形狀多為六角、八角形,少數為四角或圓柱形。
經幢的核心意義在于消災祈福和傳播佛法。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記載,經幢的經文可淨化罪業,使信徒免受惡道之苦。其安置位置多樣,如寺院、塔内、墓旁等,既是宗教儀式用具,也是藝術裝飾。
正确讀音為jīng chuáng(非“zhuàng”),因“幢”在此處指代古代儀仗旌幡的形制演變而來。
現存實例:如雲南昆明地藏寺經幢,因其曆史與藝術價值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經幢》是一個古漢字,意思為經書或垂直立起的石碑,用于刻寫或立碑供人閱讀。
《經幢》的部首是“纟”,又稱為“紅”。它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纟”字部的筆畫為3,底部的“構”字的筆畫為12。
《經幢》最早出現于漢代,是由“纟”(紅)和“構”(枸)組成的複合字。紅色象征着垂直豎立,枸則表示經書的内容。
在繁體字中,經幢的寫法為“經幢”,部首和筆畫數不變,隻是字形稍有差别。
在古代,經幢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纟部全寫成了“糸”,構部則是由“木”和“冖”組成。整體字形較為複雜,需要更多的筆畫。
繁體字的寫法與古時候漢字寫法類似,也是由糸和木冖組成。
1. 他們在廟前立了一座高大的經幢,供人們誦讀佛經。
2. 老人常常在經幢前默誦經書,心境獲得極大的安甯。
組詞:經書、經堂、經架、幢柱、幢台
近義詞:經幢 - 經碑、碑陰、碑座
反義詞:橫幡、橫幢 - 橫置的旗幟或布幡,用于現場橫幅宣傳或布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