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 唐 。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其制式由 印度 的幢形变化而来。 唐 李玫 《异闻实录》卷一:“ 开元 中, 明皇 与 杨妃 建此寺,立经幢。”《隶续·汉王稚子二阙画象》 宋 洪适 释:“ 西州 所存 汉 人墓闕,其石方数尺,间有闕者,上琢楼屋为盖,如今寺观中经幢。”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他最有兴趣的,是经幢石刻。因此整部日记,几乎有一半篇幅,记的是购买经幢,考订经幢。”
经幢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石刻建筑,兼具宗教与艺术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经幢是佛教密宗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的石刻形式,通常由幢顶、幢身、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幢身常刻有《陀罗尼经》等密宗经文、佛像或咒文,形状多为六角、八角形,少数为四角或圆柱形。
经幢的核心意义在于消灾祈福和传播佛法。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记载,经幢的经文可净化罪业,使信徒免受恶道之苦。其安置位置多样,如寺院、塔内、墓旁等,既是宗教仪式用具,也是艺术装饰。
正确读音为jīng chuáng(非“zhuàng”),因“幢”在此处指代古代仪仗旌幡的形制演变而来。
现存实例:如云南昆明地藏寺经幢,因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经幢》是一个古汉字,意思为经书或垂直立起的石碑,用于刻写或立碑供人阅读。
《经幢》的部首是“纟”,又称为“红”。它的总笔画数为15,其中“纟”字部的笔画为3,底部的“构”字的笔画为12。
《经幢》最早出现于汉代,是由“纟”(红)和“构”(枸)组成的复合字。红色象征着垂直竖立,枸则表示经书的内容。
在繁体字中,经幢的写法为“經幢”,部首和笔画数不变,只是字形稍有差别。
在古代,经幢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纟部全写成了“糸”,构部则是由“木”和“冖”组成。整体字形较为复杂,需要更多的笔画。
繁体字的写法与古时候汉字写法类似,也是由糸和木冖组成。
1. 他们在庙前立了一座高大的经幢,供人们诵读佛经。
2. 老人常常在经幢前默诵经书,心境获得极大的安宁。
组词:经书、经堂、经架、幢柱、幢台
近义词:经幢 - 经碑、碑阴、碑座
反义词:横幡、横幢 - 横置的旗帜或布幡,用于现场横幅宣传或布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