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敕的意思、警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敕的解釋

亦作“警勅”。亦作“ 警飭 ”。警戒。《詩·小雅·采薇》“豈不日戒, 玁狁 孔棘” 漢 鄭玄 箋:“戒,警敕軍事也。孔,甚。棘,急也。言君子小人豈不日相警戒乎?”一本作“ 警勑 ”。 唐 陸贽 《論朝官阙員及刺史等改轉倫序狀》:“進而有過則示懲,懲而改修則復進,既不廢法,亦無棄人,雖纖芥必懲而才用不匱;故能使黜退者克勵以求復,登進者警飭以恪居。” 宋 蘇舜欽 《上集賢文相書》:“使天下懦将驕卒,聞之皆震栗竦動,以自警飭。” 清 宗稷辰 《姚適庵怡柯草堂詩賦抄序》:“及歸而端憂,起而防邊,提桁楊,守壁壘,藩屏乎昆彌,警敕夫錞于,宜形之詠歎者益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警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警敕”的核心含義為警戒,強調通過告誡、整饬等方式達到防範或規範的目的。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警勑”或“警饬”,屬于異形詞現象。

二、構成分析

  1. “警”:指戒備、警惕,如《說文解字》中“警,戒也”;
  2. “敕”:原指帝王诏令(如、10),引申為整治、告誡,如《易·噬嗑》中“君子以明罰敕法”。
    二者結合後,“警敕”帶有通過權威性告誡實現警戒的語義色彩。

三、文獻例證

四、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典籍,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文閱讀時需注意其雙重語義:既包含“警示”的預防性,又隱含“敕令”的強制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警敕的意思

《警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警告、告誡、警示等。它用來表示對某種危險、錯誤或不良行為的提醒和警告。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警敕》的部首是“讠”(讠是“言”的聲旁),它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該字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警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文字來記錄和傳達不同的信息和警示。《警敕》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演變而來的,用來表示警告和告誡的含義。

繁體

《警敕》的繁體字為「警戢」,字形比簡體字複雜一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警敕》在古代常常寫作「警戢」或者「警諶」。隨着時代的發展,漢字的寫法逐漸統一,現代文字中的《警敕》被廣泛使用。

例句

以下是使用《警敕》的例句:

  1. 警敕他們注意安全,不要靠近危險區域。
  2. 這個警敕牌提醒行人過馬路時要注意車輛。
  3. 警察發出了一份警敕,提醒市民鎖好家門,防止入室盜竊。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警告、敕令、警示、告誡

近義詞:勸告、提醒、忠告、告誡

反義詞:安慰、鼓勵、贊賞、祝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