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周語上》:“ 厲王 虐,國人謗王。 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衞 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韋昭 注:“監,察也。”後以“監謗”謂壓制輿論。 宋 王安石 《楊劉》詩:“ 厲王 昔監謗,‘變雅’今尚載。” 宋 王十朋 《輪對劄子》之一:“皇城置邏卒旁午察事,甚於 周 之監謗;内外将帥剝下賂上,結怨於三軍。” 章炳麟 《訄書·哀清史》:“自 清 室滑 夏 ,君臣以監謗為務。”
“監謗”是一個曆史典故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通過監視手段壓制輿論,源于《國語·周語上》記載的周厲王暴政事件。周厲王為禁止百姓批評朝政,派遣衛巫監視民衆,發現批評者即處死,導緻“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二、曆史背景
三、延伸含義 該詞成為專制政權壓制言論自由的典型象征,常被用于批判統治者對輿論的暴力控制手段。其核心特征包含:
四、現代關聯 雖為古代詞彙,但“監謗”反映的壓制言論現象在曆史中反複出現,如明清文字獄、近代特務政治等,成為研究專制統治與言論自由關系的重要案例。
監謗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彙,意思是指監視、揭發、誣告别人的過失、錯誤或壞事,用以達到中傷、诋毀和損害對方名譽的目的。
監謗的拆分部首是目和言,其中目表示與看有關,言表示與言語有關。
監謗的筆畫數為13劃。
監謗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意為盯着别人的過失言行而予以揭發。
監謗的繁體字為「監謗」。
在古代,監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晉代的寫法是「傾毀」,意味着傾覆破毀;隋代的寫法是「毀譾」,意味着毀壞诽謗。
他經常監謗他人,用惡意的言辭來诋毀别人的聲譽。
監謗的相關詞彙有:監視、揭發、中傷、诋毀、損害、名譽。
近義詞包括:中傷、誣告、诽謗、诋毀。
反義詞包括:表揚、贊美、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