謗辱的意思、謗辱的詳細解釋
謗辱的解釋
責罵,辱罵。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辭訟盈公門,謗辱彰道路。”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參惠州軍》詩:“榮華去路塵,謗辱與山積。” 清 樂鈞 《耳食錄·秦少府》:“近奉 秦公 約束,少婦不得外行,慮招謗辱。”
詞語分解
- 謗的解釋 謗 (謗) à 惡意攻擊别人,說别人的壞話:謗譏。謗讪。謗議。謗毀。诽謗。 責備:謗木(傳說中舜設立的供人寫谏言的木牌,後代仿效。亦稱“華表木”)。“厲王虐,國人謗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
- 辱的解釋 辱 ǔ 羞恥:羞辱。恥辱。 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 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 玷污,辜負:辱沒(?)。辱命。玷辱。 寵榮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謗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謗辱”指責罵、辱罵,包含惡意攻擊和言語侮辱的雙重含義。該詞多用于描述因诽謗或貶損而引發的公開性羞辱行為。
二、單字拆解
- 謗(bàng):本義為惡意攻擊或說人壞話,如“诽謗”“毀謗”。古漢語中也可表示責備,如《國語》中“厲王虐,國人謗王”。
- 辱(rǔ):指恥辱、侮辱,如“羞辱”“喪權辱國”,亦可作謙辭(如“辱承指教”)。
三、文獻例證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後娶》:“辭訟盈公門,謗辱彰道路。”(形容因家庭糾紛導緻公開辱罵)
- 王安石《送子思兄參惠州軍》:“謗辱與山積”(比喻辱罵之言堆積如山)
- 清代樂鈞《耳食錄》提到約束少婦出行以“慮招謗辱”,反映社會對女性名譽的重視。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嚴肅讨論中,描述因诽謗、糾紛引發的公開性言語侮辱。近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傾向用“诽謗”“侮辱”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顔氏家訓》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謗辱(Bàng rǔ)這個詞是指侮辱、诋毀或惡意中傷他人的言行。下面分别會介紹謗辱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謗(bàng)的部首是讠 (yán);謠 (yáo)的部首是言(yán)。
謗的筆畫是7畫;辱的筆畫是10畫。
2. 來源:
謗辱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意為诽謗、侮辱别人,損害其聲譽。
3. 繁體:
謗辱的繁體字是 謗辱。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謗辱的替代寫法包括“謗”和“僜”。
5. 例句:
他的言辭充滿了謗辱之意。
她因為遭受了謗辱而感到痛心。
6. 組詞:
謗言(bàng yán):指侮辱、诋毀别人的言辭。
謗慢(bàng màn):指誣蔑、羞辱别人。
聲譽謗毀(shēng yù bàng huǐ):指企圖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7. 近義詞:
中傷、诽謗、羞辱。
8. 反義詞:
贊美、贊揚、褒獎。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