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橼。 宋 蘇轼 《和陶和劉柴桑》:“黃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 馮應榴 合注:“《埤雅》:櫞似橘。《南方草木狀》:枸櫞子,亦名香櫞。《嶺表録異》:枸櫞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
黃橼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黃橼即香橼的别名,屬于芸香科植物,其果實外形類似柑橘,果皮金黃,氣味芳香。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現代多稱“香橼”或“枸橼”。
宋代蘇轼在《和陶和劉柴桑》一詩中提到:“黃橼出舊枿,紫茗抽新畲”,描述了黃橼(香橼)從老枝上生長、與茶苗共生的景象。此例印證了該詞在古代詩文中的應用。
根據古籍記載,香橼(黃橼)的果實“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果肉酸澀,但果皮可用于制作蜜餞或入藥。
若需進一步了解香橼的植物分類或藥用價值,可查閱植物學或中醫藥相關文獻。
黃橼(huáng y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一種柑橘類水果的名稱。它在口感和外觀上與橙子相似,但它的果肉呈現出黃色,所以稱為黃橼。
黃橼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黃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橼”。在中國曆史上,橼指的是一種柑橘類水果。而後來,為了表示這種柑橘是黃色的,人們在橼字旁加上了黃字,形成了現代的黃橼詞彙。在繁體字中,黃橼被寫作黃橼。
在古時候,橼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在部首“木”上面加了一個“枼”字旁,構成了“橼”字的古代寫法。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
1. 我剛剛吃了一個新鮮的黃橼,口感非常酸甜。
2. 冬天是黃橼的豐收季節。
組詞:黃橼汁、黃橼皮、黃橼味
近義詞:橙子、柑橘
反義詞:綠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