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鑼鼓調。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七五三乃鑼鼓,非十番鼓也。”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鑼鼓盛於上元、中秋二節。以鑼鼓鐃鈸,考擊成文,有七五三、鬧元宵、跑馬、雨夾雪諸名。”
“七五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文化背景理解:
定義與時間
七五三節(しちごさん)是日本慶祝兒童成長的節日,每年11月15日舉行,主要針對3歲(男女)、5歲(男孩)、7歲(女孩)的兒童。
起源與意義
儀式演變
早期包含“蓄發”“着袴”“解紐結帶”等禮儀,現簡化為家庭共同參與的祈福活動。
鑼鼓曲調
清代文獻記載“七五三”為一種鑼鼓調,常用于元宵、中秋等節慶演奏,如《揚州畫舫錄》提及。
成語用法(争議)
部分詞典解釋為形容身材高大健壯的成語(如“七尺身高、五尺胸圍、三尺腰圍”),但此用法較罕見,權威性存疑。
現代常見用法多指日本兒童節,中文中的鑼鼓調或成語屬曆史或小衆釋義。若需進一步了解節日細節,可參考來源、4、7、9。
“七五三”是一個表示年齡的詞語,主要用于日本,意思是指3歲、5歲和7歲的兒童。這個詞語在日本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七五三”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二”和“十”。
這個詞的筆畫數目共有7畫。
“七五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的神道信仰。在神道中,3歲、5歲和7歲被認為是兒童成長中重要的節點。因此,家長會帶着孩子一同前往神社,祈禱神靈保佑孩子的成長和健康。
“七五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七五三」。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七五三”被寫為「七五三」或者「七五而三」。
1. 今天是兒子的七五三,我們一家人去神社祈福。
2. 姐姐現在已經七歲了,準備過幾天去參拜七五三。
七歲、五歲、三歲、七五歲、五三歲等。
三五歲、三歲、五歲、七歲等。
成年、老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