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徵不信的意思、無徵不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徵不信的解釋

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鄭玄 注:“徵,或為證。” 明 李贽 《複宋太守書》:“且無徵不信久矣,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駭愕。故凡論説,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耳。” 郭沫若 《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所謂 夏 禮、 殷 禮都已文獻無征,‘無征不信’,故他重視的是‘郁郁乎文哉’的 周 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徵不信”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未經驗證的事物不可輕信”。該詞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原指治國者需以身作則,主張需經百姓驗證方能取信于民。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

  1. 字義構成

    “徵”在此處讀作“zhēng”,意為驗證、考據(《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全詞強調“缺乏事實依據(無徵)”與“無法獲得信任(不信)”的因果關系,構成邏輯閉環。

  2. 語義流變

    原指政治主張需實踐驗證,後引申為學術研究、日常事務中需以實證為基礎。《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明确标注其擴展含義:“凡理論、學說未經證實者,皆不足取信于人。”

  3. 現代應用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将其定義為“強調實證精神”,多用于學術論證、新聞報道等領域,例如驗證科學假設或核查社會事件真實性時,均需遵循“無徵不信”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無徵不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wú zhēng bù xìn”,其核心含義是“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強調對未經證實的言論或事物需持審慎态度。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用法與場景

  1. 語境:多用于書面表達,常見于學術讨論、曆史考據等需嚴謹論證的場合。
  2. 語法功能:作謂語或賓語,如“文獻無征,故無徵不信”。

曆史與現代應用


近義與反義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實證、輕臆斷”的理性精神,至今仍適用于強調證據重要性的領域,如學術研究、法律判斷等。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禮記》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包攬寶璞苞丘不謂布武餔饷層樓承祧尺二瘳愈揣拟鹑鷃翠筠管颠竄點戲丁妻定身法獨邁犢沐子頓擗餓顯封火磚牆浮蠹感浃共同社廣緝龜齡鶴算雇賃過手貨讙說灰劫呼盧喝雉僭虐箭張羁寒進寸退尺金粟蓮台極性開端廉而不刿連戰皆捷缭嫈零涕啰嗦絡驿米罕盤蜿頻緐品評乾贶僑治阮林入局折捶沈極受朝逃佃慰勉五行家相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