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警敕的意思、警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警敕的解释

亦作“警勅”。亦作“ 警飭 ”。警戒。《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玁狁 孔棘” 汉 郑玄 笺:“戒,警敕军事也。孔,甚。棘,急也。言君子小人岂不日相警戒乎?”一本作“ 警勑 ”。 唐 陆贽 《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復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芥必惩而才用不匱;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復,登进者警飭以恪居。”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使天下懦将骄卒,闻之皆震栗竦动,以自警飭。” 清 宗稷辰 《姚适庵怡柯草堂诗赋抄序》:“及归而端忧,起而防边,提桁杨,守壁垒,藩屏乎昆弥,警敕夫錞于,宜形之咏叹者益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警敕(jǐng c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与告诫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以下从释义、构成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警戒与训诫

    指通过严厉的言辞或行动使人警惕错误、避免过失。例如古籍中"警敕百官"表示告诫官员谨守职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706页;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第810页。

  2. 紧急戒备状态

    在军事或安全领域,引申为高度警戒、严加防范的状态。如"边关警敕"指边境加强戒备。

    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12页。

二、构词解析

三、文化语境应用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如《后汉书·窦融传》:"数遣书警敕,示以祸福",体现上位者对下级的训导。现代用法多见于学术论述或仿古文体,强调警示的庄重性。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215页。

网络扩展解释

“警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警敕”的核心含义为警戒,强调通过告诫、整饬等方式达到防范或规范的目的。该词在不同文献中亦写作“警勑”或“警饬”,属于异形词现象。

二、构成分析

  1. “警”:指戒备、警惕,如《说文解字》中“警,戒也”;
  2. “敕”:原指帝王诏令(如、10),引申为整治、告诫,如《易·噬嗑》中“君子以明罚敕法”。
    二者结合后,“警敕”带有通过权威性告诫实现警戒的语义色彩。

三、文献例证

四、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典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历史文献或古文阅读时需注意其双重语义:既包含“警示”的预防性,又隐含“敕令”的强制性。

别人正在浏览...

报时崩剥别别笔劄博济超影程律翠笼东磕西撞对讲二鼠幡然悔悟蠭门風瘵棼争富羡敷佑横列欢悰恢彉嘉靖七子劫外天骥伏妗娘巨桥老花眼劳旧良已劣把头临危致命洛成氀褐眊眊稍稍马生角迷顽麋衔木梗之患逆胡攀摘骈戮剖白泣不成声戎统山馆善月甚设适婚首唱兽铠説唱泗沂肃然起敬摊认踏蹄特识挑船郎中题扇桥通志土杂肥吻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