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石的意思、積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石的解釋

(1).指積聚在一起的石塊。《漢書·晁錯傳》:“山林積石,經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石門最高頂》詩:“長林羅戶穴,積石擁基階。” 前蜀 韋莊 《李氏小池亭十二韻》:“積石亂巉巉,庭莎緑不芟。”

(2).礦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銅錫未採,在衆石之間,工師鑿掘,鑪橐鑄鑠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積石。積石與彼路畔之瓦,山間之礫,一實也。”

(3).山名。即 阿尼瑪卿山 。在 青海省 東南部,延伸至 甘肅省 南部邊境。為 昆侖山脈 中支, 黃河 繞流東南側。《書·禹貢》:“導 河 積石 ,至于 龍門 。” 元 袁桷 《送馬伯庸禦史奉使河西》詩之一:“青瑣倦迂散,執轡踰關 河 。黃流何奔傾, 積石 何嵯峨。”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八:“導 河 積石 歸 東海 ,一字源流奠萬譁。” 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發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數千裡,湧出地上匯為 星宿海 ,至 積石 流入中國。由 積石 而東北而南三千裡至 龍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積石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本義

"積石"由"積"(堆積、累積)與"石"(石頭)構成,指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砌的石頭群。《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堆積的石頭",常用于描述地質景觀,如青海省"積石山"即因山體岩石層疊得名。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的描寫,亦可視為積石地貌的文學例證。

二、古籍中的地理概念

在先秦文獻中,"積石"特指黃河源頭山脈。《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指大禹治水時疏導黃河的起點山脈,漢代郦道元《水經注》進一步考證其位于青藏高原東部。此用法成為古代地理學的重要術語。

三、考古學術語

考古學中"積石冢"指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石砌墓葬群,如遼甯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積石冢群。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報告,此類建築以石塊堆築墓室,反映先民對石料的儀式化運用。

四、引申象征意義

宋代文人将"積石"引申為堅韌品格的隱喻。陸遊《書憤》中"磊落猶能出積石"之句,即以積石的穩固特性比拟人格力量,該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形成固定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積石”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個含義,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積聚的石塊
    指自然堆積或人工形成的石塊群。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地形或建築的描述,如《漢書·晁錯傳》提到“山林積石”作為步兵作戰的地形特征。南朝謝靈運的詩句“積石擁基階”也以石塊堆積形容庭院結構。

  2. 礦石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将未經冶煉的銅錫礦石稱為“積石”,強調其原始狀态與普通石塊的差異。

二、地理專名

  1. 山名(積石山)
    即阿尼瑪卿山,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及甘肅南部邊境,屬昆侖山脈中支,黃河繞行其東南側。
    • 曆史記載:《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之說,被視為黃河源頭之一。
    • 文化意義: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以“導河積石歸東海”描繪黃河脈絡,體現其地理象征意義。

三、擴展應用

該詞也用于文學或地名中,如“積石關”“積石峽”等,多與山石地貌或曆史典故相關。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地理及語言學資料,需注意語境中具體指向(如地質形态或特定山脈)。

别人正在浏覽...

鸨婦八音聯歡長憶顫悠悠陳伯吹赤風齒頰挂人儲蓄村壯大王彈片單弦牌子曲刀剪雕翎東鄉都目敦貞餓隸二號人物豐博格不相入龔工骨碎補鹄觀瓠壺葫蘿蔔僵立踐莅交嬗京饷輯志協力愒陰看樂子空幻空姐斂手足裂葉風林杪浏濫脈動電流邁開埋暮冒勢佞險鳑頭前元輕獧三鞠躬刹車審爾水洩不通熟羅說穿束置四照花遂亡簨業逃乖銅活閑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