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束;整頓。《明史·宦官傳一·王振》:“怒 霸州 知州 張需 禁飭牧馬校卒,逮之,并坐 需 舉主 王鐸 。”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猾夏之漸》:“地方官若不實心禁飭,或容隱不報,如之三月,奉通檄盡逐其人。”
“禁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jìn chì()
基本含義
表示“管束、整頓”,多用于描述對人或事務的約束和規範。例如: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書面表達。其核心語義可對應“規範”“整肅”等詞,例如“禁饬紀律”即整頓紀律()。
提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用法,建議結合《明史》《清史稿》等典籍例句分析。
禁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禁”和“饬”兩個字組成。禁的部首是示,饬的部首是食。禁的總筆畫數為8,具體的筆畫順序為:丿、丨、丶、丶、丶、一、一、一;饬的總筆畫數為16,具體的筆畫順序為:食、幾、一、一、一、一、丨、一、丨、丨、一、一、一、一、一、一。
禁饬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用法,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已經不再使用。在繁體字中,禁的寫法為“禁”字本身沒有太大變化,饬的寫法為“饬”字右邊增加了一個“寸”部。
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變體不再使用,所以沒有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1. 這些行為被法律所禁饬。
2. 老師對學生的品行進行了嚴格的禁饬。
組詞:
禁食、禁止、禁忌、禁區、禁不住
近義詞:
約束、限制、管制、控制、規定
反義詞:
放任、自由、放松、寬容、豁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