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之言,直言。 宋 歐陽修 《為君難論》:“忠言讜論,皆沮屈而去。” 明 張居正 《答铨部李石塘書》:“惟公往在西臺,屢聞讜論。比奉翰劄,率多溢美之詞。” 續範亭 《延安五老》詩:“讜論一發四座驚,各黨各派齊擁護。”
“谠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dǎng lùn,主要含義為正直的言論或直言,常用于形容公正、無私的谏言或主張。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正直、坦誠的言論,強調言論的公正性和道德高度。例如《宋史·蘇轼傳》中提到“忠規谠論”,即形容蘇轼敢于直言進谏的品格。
語境延伸
在曆史文獻中常與“忠言”“危言”等詞并用,如“危言谠論”“忠言谠論”,均指不畏權勢、敢于直谏的言論。
“谠”的釋義
“谠”本義為正直,《說文解字》釋為“直言也”,如“谠言”即正直之言。
“論”的釋義
指議論、主張,組合後“谠論”整體強調以正直态度發表的見解。
古代文獻
近現代應用
續範亭在《延安五老》詩中寫道:“谠論一發四座驚”,形容言論的震撼力和影響力。
異形詞
“谠論”在古籍中偶作“黨論”,但“黨”在此非指黨派,而是通“谠”,表正直之義。
現代使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讨論中,如評價曆史人物的政治主張或文學作品的道德立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為君難論》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