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評量。 唐 孫棨 《<北裡志>序》:“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應對非次,良不可及。”
(2).喻铨選人才的官職。 隋 江總 《讓吏部尚書表》:“内侍帷扆,入屍衡尺。”《梁書·張缵傳》:“﹝ 張纘 ﹞為表曰:‘自出守股肱,入屍衡尺,可以仰首伸眉,論列是非者矣。’”
“衡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評量、衡量
指對事物或人物進行評判、考量。例如唐代孫棨在《北裡志序》中提到“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即通過标準來區分等級、評價人物。
喻指铨選人才的官職
古代常用來代指負責選拔官員的職位。如《梁書·張缵傳》中記載“入屍衡尺”,即指擔任吏部尚書這類掌管人才選拔的官職。
建議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該詞,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
《衡尺》指的是一種用來稱量物品重量或判斷某種事物是否平衡的工具,常用于商業交易和科學研究。
《衡尺》的部首是【頁】(yè),總共有11個筆畫。
《衡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衡的意思是平衡,尺的意思是用作稱量的工具,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衡尺。
在繁體字中,《衡尺》的寫法是【衡尺】,繁體字的構造更為繁複,形狀也與簡體字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衡尺》的古時寫法是【衡尺】,字形上與現代寫法相似,但筆畫的順序與現代略有差異。
1. 商人用衡尺來确保交易的公平。
2. 實驗室使用衡尺來稱量各種化學物質。
衡量、尺度、物尺、衡平、衡量、尺蠖、埤衡、稱衡、尺八、衡陽、衡宇、衡門、衡山等。
秤、天平、稱、量杯。
偏離、不平衡、不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