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谲而不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讀音為jué ér bù zhèng,意為“詭詐而不正派”。其中,“谲”指欺詐、權變,“正”指正直、守道,整體形容人的言行虛僞狡詐,違背道德準則。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論語·憲問》,孔子評價春秋時期的兩位霸主:“晉文公谲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谲”。此句通過對比,強調晉文公(重耳)善用權謀卻失于正道,而齊桓公(小白)行事光明磊落。
3. 用法與語境
4. 延伸解析
“谲”字在古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除“欺詐”外,亦可指“婉曲勸谏”或“奇異多變”(如《詩經》《東京賦》中的用法)。但在本成語中特指“不正派的權謀手段”。
總結
該成語以簡潔的語言揭示了道德評判标準,既可用于曆史人物分析,也適用于現代社會對虛僞行為的批判。
《谲而不正》是一個成語,意指言談或行為詭計多端,不正直、不誠實。
《谲而不正》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谲字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谲而不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戰國策書《戰國策·魏策一》。繁體字為「譎而不正」。
在古代,「谲而不正」四個字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些變化,但整體意義基本相同。比如「譎而不正」、「訣而不正」等。
他在與人交往時總是谲而不正,讓人難以相信他的誠實和可信度。
谲言、谲論、不正、不良言行
狡詐、欺詐、詭計多端、不誠實
正直、真誠、坦率、誠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