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某事物為荒誕而輕慢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陽書》之一:“今沒於邪見,慢誕靈化,理固天隔,當何由覩其事之符乎?”
“慢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辨析:
拼音:màn dàn
釋義:指以某事物為荒誕而輕慢之,即認為某事虛妄不實,從而表現出怠慢或不尊重的态度。
出處:最早見于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陽書》之一:“今沒於邪見,慢誕靈化,理固天隔,當何由覩其事之符乎?”(意為:如今陷入錯誤觀念,輕慢神靈變化之理,自然無法理解其本質)。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事物發展緩慢”,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對“慢”字單獨含義的引申,或與其他成語(如“慢條斯理”)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慢誕(màn dàn)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事物或情況出乎意料地緩慢或遲緩。
慢誕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忄”和“日”,共計9個筆畫。
慢誕一詞源自于漢朝,最初用于描述古代傳統戲劇的一種表演形式。後來,慢誕被引申為形容某事或某種情況的發展進展緩慢的狀态。
慢誕的繁體寫法為「漫誕」。
在古代漢字中,慢誕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慢”字在古代寫作「曼」,而“誕”字則寫作「誕」。
1. 項目的進展一直慢慢拖延,令人感到十分慢誕。
2. 學校的決策常常過于慢誕,導緻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慢慢、誕生、慢慢拖延、慢慢推進
緩慢、遲緩、踟蹰、徘徊
快速、迅猛、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