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金鎞 ”。
(2).精美的鋤土工具。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偃師縣 有先朝上陵日,民獻松二株,上以金篦親栽於驛舍兩廡之前,因號曰雙松驛。”
“金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用途分析:
指古代治療眼疾的金屬器械,形似箭頭,用于刮除眼膜。據佛教經典《涅槃經》記載,良醫用“金錍”為盲人治療眼疾,傳說可使複明。唐代杜甫詩中“金篦空刮眼”也暗喻此用途。
在彈奏筝類樂器時,金屬刮闆“金篦”可用于調節音色或撥弦,但相關記載較少,多見于零星文獻。
該詞存在“金鎞”“金錍”等異寫形式,如《周書·張元傳》中“金鎞治目”即同義。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工具考據,若需具體用例分析或更多典籍出處,可進一步查閱《涅槃經》《全唐詩》等原始文獻。
《金篦》是古代文學名篇《離騷》中的詞彙,意思是用金子做成的梳子。
《金篦》的構成部分包括“金”和“篦”兩個字。其中,“金”是指金屬或金子,是一個獨立的部首;“篦”是表示梳理、梳子的意思,由“箴”和“比”兩個部首組成。《金篦》一共由17個筆畫組成。
《金篦》源自于古代文學家屈原的《離騷》一詩中的一句:“金曲善夜光,璟璀寰宇宙。”屈原通過用金色的梳子來比喻形容自己潔白的頭發,表達了對自身高貴品質的贊美。
《金篦》的繁體字為《金篦》。
《金篦》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金箅”,使用的是篆書或者古隸字體。在古代的文獻、碑刻等中可以看到這種寫法。
1. 她使用《金篦》梳子給自己的秀發梳理得整齊而亮麗。
2. 他的頭發如此潔白,簡直就像是用《金篦》梳好的一樣。
1. 金簪:用金子制作的發飾。
2. 篦齒:梳子的齒部,用來修整發型。
3. 金箔:非常薄的金屬片,常用于裝飾和制作工藝品。
1. 金梳
2. 金齒梳
木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