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昧弱的意思、昧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昧弱的解釋

無知軟弱的人。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序》:“值天祚攸興,昧弱授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昧弱"的漢語詞典釋義

"昧弱"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昧"與"弱"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愚昧軟弱、昏昧無能,強調心智不明與能力不足的雙重缺陷。以下從詞義、典籍用例及語義演變三方面分述:


一、詞義解析

  1. 單字本義

    • 昧:本義為昏暗不明(《說文解字》:"昧,冥也"),引申為蒙昧、愚昧,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指兼并弱小、攻打昏昧之國。
    • 弱:指力氣小、勢力差(《說文解字》:"弱,桡也"),如《老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合成詞"昧弱" 融合二者,形容人因心智昏聩而能力孱弱的狀态。

  2. 整體釋義

    • 《漢語大詞典》 釋為:"愚昧軟弱"。

      例證:宋·葉適《上甯宗皇帝劄子》:"昧弱之君,足以緻亂,而不足以圖治。"

      (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佛教語境引申:在佛經中,"昧弱"可指心性暗昧、意志怯懦,如《大乘起信論》:"衆生心性昧弱,不能自悟。"

二、典籍用例與語義演變

  1. 曆史文獻中的"昧弱"

    • 政治批判:多用于形容昏庸無能的統治者。

      如《宋史·列傳》評五代十國君主:"昧弱失國,蓋其宜也。"

    • 人性批判:指人因見識短淺而行動猶疑。

      明·李贽《焚書》:"世人昧弱,常為俗學所锢。"

  2. 佛教哲學中的特殊含義

    佛典以"昧弱"描述衆生未開悟時的蒙昧狀态:

    《大乘起信論》:"無明風動,令心昧弱。"

    (釋義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此處"昧弱"暗含"無明遮蔽本性,導緻心志脆弱"的哲學意涵。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總結

現代漢語中,"昧弱"已屬罕用書面語,但仍保留于古籍研究及哲學讨論中。其核心語義可歸納為: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醫學書局。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慶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昧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南朝宋謝靈運的《撰征賦》序:“值天祚攸興,昧弱授機。”,此處“昧弱”指當時局勢中缺乏見識與力量的群體。

現代使用

“昧弱”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語詞,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愚弱”“蒙昧”等更常見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獻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醝邊封不甚蒼官常設蟾鏡車螯塵霾沖駝子畜憤骀蕩點撆鈍敝法隆寺放迸飛腳服約告止旛弓蛇淮南法角門教亦多術解惰濟民禁阍揪撦客位塊磊蘭情蕙性兩手龍階慢滞牛腩淺率啓詞凄絕顉頤啓鑰日中則移枘鑿方圓賞鐘舍藏水旱水月熟思四新彈冠振衣堂屋陶淬跳走鐵帽子王灣回文舫五津武秀下才銜弦謝家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