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莊子·齊物論》:“昔者 莊周 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 周 也。俄然覺,則蘧蘧然 周 也。不知 周 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 周 與, 周 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後因稱夢為“胡蝶夢”,以喻物我兩忘的境地。 唐 崔塗 《春夕旅懷》詩:“胡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 元 薩都剌 《織女圖》詩:“水心驚起鴛鴦飛,花底不成胡蝶夢。”
“胡蝶夢”一詞源于道家經典《莊子·齊物論》中著名的哲學寓言“莊周夢蝶”,其核心含義是表達物我兩忘的哲學境界,以及對人生虛實、夢境與現實關系的思考。以下是詳細解釋:
“胡蝶夢”不僅是哲學命題的載體,更成為文學創作中表達人生虛幻、時空交錯的重要意象。其内涵從莊子原典的哲思,逐漸擴展至對個體情感與存在狀态的隱喻,具有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胡蝶夢》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夢境之中,不願意被打擾或喚醒。這個詞語常用來比喻一個人逃避現實、追尋幻想的狀态。
《胡蝶夢》的拆分部首是“胡蝶夢”,分别由“胡”、“蝶”和“夢”組成。其中,“胡”的部首是“月”,它的總筆畫數為4;“蝶”的部首是“虍”,總筆畫數為11;“夢”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10。
《胡蝶夢》這個詞語來自于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原文出自第五十四回:“任憑她愛甚麼東西,有心裡的胡蝶夢兒,管教誰說什麼就是呢!”繁體字的寫法為「胡蝶夢」。
在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簡化,因此《胡蝶夢》這個詞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古時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 他整天沉浸在自己的胡蝶夢中,完全不願意面對現實。
2. 她總是逃避現實,埋頭于自己的胡蝶夢境中。
胡思亂想、蝴蝶飛舞、夢幻境界
胡思亂想、幻想、夢幻
現實、清醒、現實主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