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貞觀 時,購求前代墨迹很嚴,除了吊喪問疾書迹,其他都收入内府。這類未入内府的書簡流傳民間,俗稱“問慰帖”。 宋 米芾 《寄紹彭》詩:“ 蕭 李 騃子弟,不收問慰帖。”參閱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
“問慰帖”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唐代書法收藏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指唐代貞觀年間未被官方收藏的私人書信墨迹。當時朝廷嚴格收集前代書法作品,但吊喪、問疾類書迹因内容私密性未被收入内府,這些流落民間的書簡統稱“問慰帖”。
曆史背景與來源
易混淆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慰帖”區分:
該詞現多用于書法史研究領域,普通語境中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書法政策,可查閱《夢溪筆談》等原始文獻。
問慰帖是指用于問候或慰問他人的信件或紙條。它通常用于表達對他人身體健康、幸福安康或生活順利的祝福和關心。
問慰帖由三個部首組成:言、缶、纟。其中,言是主導部首,缶和纟為次要部首。根據筆畫數統計,問慰帖一共有12畫。
問慰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考證,但可以推測出它是由“問候”與“慰問”兩個詞合并而成的。問候是向他人表示關心和祝福,而慰問是在他人遭遇困難或不幸時給予安慰和支持。因此,問慰帖應是帶有關切和祝福之意的信件。
問慰帖的繁體寫法為「問慰帖」。
據《康熙字典》所載,古時候對問慰帖的字形寫作為「問慰帖」。在古代的文獻資料中,可以見到類似形狀的字。
1. 我寫了一封問慰帖給鄰居,希望他早日康複。
2. 收到朋友的問慰帖,我感到非常溫暖。
1. 問候:表示關心和祝福的言辭。
2. 慰問:在他人遭遇困難或不幸時給予安慰和支持。
3. 信函:包含信息和感情的書信。
4. 紙條:用紙張撰寫的簡短信息。
1. 慰問信:與問慰帖相同,都是表達關心和慰問的信件。
2. 問候卡:與問慰帖類似,通常以卡片的形式寄送。
1. 賀卡:表示祝賀和慶祝的卡片,與問慰帖的用途相反。
2. 投訴信:用于對某個問題或不滿提出投訴和批評的信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