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隱姓埋名。 唐 皎然 《因遊支硎寺寄邢端公》詩:“得道殊 秦 佚,隳名似 楚 狂。”
“隳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隳名”意為“隱姓埋名”,即主動隱藏真實姓名或身份。其中“隳”讀作huī,本義為“毀壞、損毀”(如“隳名城”),引申為“放棄、消除”;“名”指姓名或名聲,組合後表示“舍棄原有姓名”。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物因避世、避禍或追求超脫而選擇隱匿身份。例如:“繡口錦心之士,因茲敗節隳名”(例句),指才學之士因某種原因放棄原有聲名。
詞性拓展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文人隱逸思想,常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表達對世俗名利的疏離态度。
使用“隳名”時需注意語境,通常指向主動隱退或身份隱匿的行為,而非單純的名譽損毀。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3、4的詳細解析。
《隳名》是指破壞名聲,敗壞名譽的意思。
《隳名》的部首是阜,拼音為fù,總筆畫數為20。
《隳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盡心下》篇中:“賢者不隳名聲以自維。故喪君子之行知名于天下。”意思是真正的賢者不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而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因此喪失了君子的風範,也喪失了在天下知名的機會。
《隳名》的繁體字為「隳名」。
古時候,《隳名》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态。
1. 他因為一次失言而隳名于社交媒體上。
2. 她竭盡全力阻止那個丑聞的傳播,以免隳名于全國。
隳名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短語或詞語,例如:隳名于,隳名行,名譽隳壞。
近義詞包括敗名和玷污名聲。
反義詞可以是塑名,修名,樹名,增光名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