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鼗的意思、鼓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鼗的解釋

搖着有柄小鼓。《後漢書·祭祀志中》“八佾舞《育命》之舞” 劉昭 注引 三國 魏 劉劭 王象 《皇覽》:“唱之以徵,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鼗

鼓鼗(gǔ táo)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特指一種帶柄的小鼓,兩側綴有耳槌,搖動時耳槌擊鼓發聲,又稱“鼗鼓”“撥浪鼓”。其名源自古漢語:“鼓”泛指擊奏樂器,“鼗”專指搖奏小鼓,合稱強調形制與演奏方式。

一、核心釋義與形制特征

  1. 字義解析

    • 鼓:會意字,甲骨文象手持鼓槌擊鼓之形,本義為擊奏樂器(《說文解字·鼓部》)。
    • 鼗:從兆從鼓,“兆”表聲兼表“搖動”之意,專指搖柄使耳槌自擊的小鼓(《漢語大詞典》卷12)。
    • 鼓鼗:二字并列,指搖奏類鼓樂器,區别于槌擊的大鼓。
  2. 實物特征

    • 木制鼓身,鼓面蒙革,鼓身兩側綴繩系耳槌(如小珠或木球),長柄貫穿鼓身。
    • 演奏時持柄左右搖轉,耳槌慣性擊打鼓面發聲,聲音清脆短促(《中國古代樂器志·打擊卷》)。

二、曆史功能與文化語境

  1. 禮樂儀式

    周代列為“八音”之革屬樂器,用于祭祀、宴飨儀式的啟樂信號。《周禮·春官》載“小師掌教鼓鼗”,由樂官執掌節奏引導(鄭玄注)。

  2. 民間應用

    • 市商工具:貨郎搖鼗招徕顧客,故稱“貨郎鼓”(宋《東京夢華錄·民俗》)。
    • 兒童玩具:簡化形制為玩具撥浪鼓,沿用至今(《中國民俗玩具考》)。

三、典籍文獻佐證

  1. 《詩經·周頌·有瞽》:

    “應田縣鼓,鞉磬柷圉” ——“鞉”即“鼗”,與編鐘、磬并列宗廟樂器(毛亨傳)。

  2. 《論語·微子》:

    “播鼗武入于漢” ——記樂師搖鼗于河畔,證其演奏獨立性(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典出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鼓鼗”是由“鼓”和“鼗”組成的複合詞,分别指兩種不同的打擊樂器:

  1. 鼓(gǔ)
    鼓是傳統打擊樂器,通常為圓柱形,中空且兩端蒙皮,通過敲擊發聲。它在古代禮樂、軍事和儀式中廣泛應用,如《周禮》記載的“靁鼓”“靈鼓”等,用于不同祭祀場合。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展現了手持槌擊鼓的動作,本義即指此類樂器。

  2. 鼗(táo)
    鼗是一種帶柄的小型搖鼓,兩側綴有靈活小耳,搖動時雙耳擊打鼓面發聲,俗稱“撥浪鼓”。其形制輕巧,常用于民間娛樂或禮樂伴奏,如《尚書·益稷》提到“下管鼗鼓”,表明其與鼓配合使用的傳統。

組合含義
“鼓鼗”并稱時,可能泛指不同形制的鼓類樂器,或特指大鼓與小搖鼓的組合。例如,古代禮樂中會根據場合選擇“鼓”與“鼗”搭配,如祭祀時“靁鼓”與“靁鼗”共同演奏。兩者在功能上互補,鼓主渾厚節奏,鼗則增添靈動音色。

别人正在浏覽...

阿阜哀懇白行避道冰蘖財校撐口帝道丁栎鼎列洞虛獨雁飛符鳳食鸾栖擱筆狗頭上生角寡斷國别含楚好整以暇扈魯狐袖角劍嘉事基底動脈羁鎖九鼎抗古犒勞魁選利名客流滑柳木腿麥爾登呢夢寐不忘慕顧牛骥睨笑暖答世蓬龍便嬖瞧科侵犯青羌窮荒絕徼湫濕熱秀沙濾扇貝樿杓設铎拾人唾涕滕王閣序田坑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兒投香忘餐僞行顯論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