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然一身的意思、孑然一身的詳細解釋
孑然一身的解釋
[all alone] 孤零零一個
我孑然一身,悲歎自己孤苦無告的處境
詳細解釋
孤零零一個人。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倚。”《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一個開線舖的員外 張士廉 ,年過六旬,媽媽死後,孑然一身,并無兒女。”《鏡花緣》第四八回:“我現在離鄉背井,孑然一身。”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自從那一夜,從客店跑出之後,孑然一身,無以為生。”
詞語分解
- 孑然的解釋 .孤立,孤單。《三國志·吳志·陸瑁傳》:“ 孫權 忿 公孫淵 之巧詐反覆,欲親征之, 瑁 上疏諫曰:‘……若 淵 狙詐,與北未絶,動衆之日,脣齒相濟。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 前蜀
- 一身的解釋 ∶全身,渾身一身正氣 ∶一套衣服一身新衣服 ∶一個人孑然一身詳細解釋.一個軀幹。《論語·鄉黨》:“必有寝衣,長一身有半。”.指整個身軀。《南齊書·裴昭明傳》:“人生何事須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須?”
網絡擴展解釋
“孑然一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釋義
- 基本含義:指孤零零一個人,沒有家人或親屬陪伴,形容極度孤單的狀态。
- 情感色彩:中性詞,多用于描述客觀處境,既可表達孤寂無依的悲涼感(如“他孑然一身,境遇凄涼”),也可體現無牽無挂的自由狀态(如“孑然一身,走遍四方”)。
2.出處與演變
- 古代文獻:
- 最早見于《三國志·吳書·陸瑁傳》:“若實孑然,無所憑賴……”
- 宋代周煇《清波雜志》進一步明确用法:“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倚。”
- 字形解析:
- “孑”本義為“單獨”,甲骨文形似無右臂的人,引申為孤獨;“然”為狀态助詞;“一身”即“一個人”。
3.用法與語法
- 詞性:形容詞性短語,多作謂語或賓語。
- 搭配舉例:
- 作謂語:“他中年喪偶,晚年孑然一身。”
- 作賓語:“曆經變故,她最終落得孑然一身。”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形單影隻、孤苦伶仃、茕茕孑立、踽踽獨行。
- 反義詞:成群結隊、拉家帶口、門庭若市。
5.例句與語境
- 文學描寫:“歲月滋久,根深蒂結……兼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傍。”(《清波雜志》)
- 現代用例:“他在異鄉漂泊多年,至今仍孑然一身。”
“孑然一身”通過“孑”與“一身”的疊加,強化了孤獨的意象,既可用于文學渲染,也常見于日常表達。其情感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可能是凄涼的,也可能是灑脫的。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清波雜志》或《三國志》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孑然一身》的意思
《孑然一身》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孤單獨立,沒有伴侶或同伴。它是指一個人在思想、行為上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孑然一身》的拆分部首是“子”和“身”,它們分别屬于“子部”和“身部”。
《孑然一身》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來源和繁體
《孑然一身》最早出現在明代王實甫創作的《西華山志異》一文中。後來,它被廣泛運用于文學作品和日常語言中。
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孑然一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孑字的上部分寫作「一」,下部分寫作「子」。而身字的上部分寫作「月」,下部分寫作「自」。
例句
他一直孑然一身,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
與《孑然一身》相關的組詞有:
- 孑然:獨自一個;獨立孤獨。
- 一身:整個身體;一整套。
近義詞
與《孑然一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獨來獨往:形容一個人喜歡獨自活動,不喜歡依賴他人。
- 獨立自主:形容一個人有獨立的思想和行動能力。
反義詞
與《孑然一身》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衆人擁擠:形容周圍人群衆多,沒有個人獨立的空間。
- 依賴他人:形容一個人需要依靠他人才能完成某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